父母打孩子,在大人眼里,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虽说是一时冲动,但却给孩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那么,经常挨打的孩子,到底会出现哪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呢?
一、撒谎
有的家长,因为自身工作或生活的原因,空余时间不够,平时对孩子监督、教育不足,加上自身脾气暴躁,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他积累的“经验”告诉他:每骗过大人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的降临,如果假话说得能乱真了,甚至还有可能得到奖赏。于是,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一做错事就要说谎,这样慢慢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养成了撒谎的不良习惯!
二、懦弱
如果一个心智还不全的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恐惧和害怕,这不 仅让他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也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凡事都要父母说了才敢不折不扣地“执行”。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不仅对孩子本身成长不利, 也有可能患上各种心理、人格障碍,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
三、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受了委屈也不敢也不会向谁去诉说,慢慢地就会在屈辱中感到孤独无援,从而形成内向的“有泪只能往心里流”的性格。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感觉自己“低人一等”,阻碍了思维发展,在一些问题上就显得比较压抑、沉默,内心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变得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四、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一开始还能在“严刑逼供”下收到自己期望中的结果:孩子会乖乖地认错,保证不再犯错。可是,打孩子本来就是一件损害孩子自尊心的事。别以为他们年纪小,对“面子”不在乎,时间长了,处在心灵受损中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对立情绪,继而发展成为一种逆反心理。于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有的孩子越打越不愿意认错;甚至有的孩子用离家出走、逃学等过激行为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五、粗暴
人类做为高等动物,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模仿心理。孩子的模仿性同样也很强。如果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会以父母的“经典”方式,打别的有错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从这方面讲,父母在教育中打孩子,实际上起了坏“榜样”的作用。
既然家长打孩子有这么多的弊端,那么,一些家长期望通过“打打骂骂成人才”肯定是错误的。在孩子有了错误时,最理智的方法是首先要向他说明错在哪里,让他明白这件事犯错所能带来的后果;其次就是和他一起提出解决或避免犯错的方式方法; 让孩子学习这件事里应该学到的意义,帮助孩子明白凡事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让孩子明确了错的因果, 从而也教育了孩子不会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