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我们理解过去、立足现在,探索未来的最有效手段。它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灯塔,人生前行中的望远镜。
通过阅读我们探求知识、修习技能、体味生活、认知世界、感受未来,让我们从精神上蜕变升华为一个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既然阅读是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才是衡量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下准则呢?
我们经常会说某人读书“读得很好”,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用这个句子来形容的是一个人的阅读量,而非阅读的质。
一个只追求阅读速度以及阅读内容广泛性,却不注重阅读精度以及对阅读内容深度发掘的人,与其说值得赞美与鼓励,不如说值得同情与批判。
引用著名的哲学家霍布斯的一句话: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就如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阅读中伟大与平庸的分界线。
那些通过阅读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之所以在阅读方面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他们阅读了所有的书籍(当然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可能他们阅读书籍的数量与普通人相比还要少,但是他们阅读的更精。
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对于书籍中所介绍内容的理解程度可以跟书籍的作者相匹敌—他们有资格被称为权威人士。而往往他们所关注都是不同领域中的少数经典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该领域中取得巨大成绩的佼佼者所著它们历久弥新。
当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而增进理解能力并与这些作者在该领域的认知达到同一高度时,他们自然而然的得到了知识的力量,成功的到来也就水到渠成,这也是成功的人总是善于阅读的底层逻辑。
那么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阅读者,在通过阅读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忽视就是——“这是真实的吗?”这个问题适用于任何一种读物,作为读者我们有权利也有责任对每一种类型的作品提出关于“真实性”的疑问——历史、哲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诗歌戏剧。
当那些善于思考与总结的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完成的作品,就其真实性而受到赞美可以说是对这些智慧结晶的最高褒奖,同样就其真实性而进行批评也可以反映我们对待一部作品的认真态度。
这也是对一个作者的最大尊重——我不认可你的作品它存在很多的瑕疵,但我认真的阅读了你的作品。
但让人费解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却出现了读者对于作品“真实性”追求标准逐渐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
很多赢得喝彩、广受瞩目的作品几乎都存在嘲弄事实,刻意夸大的假象。而大部分读者,特别是追求热点、流量的读者,使用不同的评论标准赞扬或责难——作品是否新奇、哗众取宠、有没有诱惑性、有没有威力去迷惑读者的心等等。
而不是作品的真实性,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有力,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具有启发人心的力量,是否带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否为我们指引普世的人生理念等等。
就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对于作品的“真实性”等优秀标准追求的逐渐丧失,可能与现代网络普及后许多写手的崛起有重要的关系——请注意我使用的是“写手”而非“作者”。
他们对于真实性要求不高,他们更关注的作品所带来的流量、点击率以及迎合读者的兴趣点,他们对于知识的本身并不关心。如果任由这种“写手”浪潮”泛滥成灾,我们可以推想任何有关真实的作品不再受到读者关心的焦点,那么愿意写作、出版、阅读这样作品的人就更少。
就如卢梭所说:“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除非你阅读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否则你就不用再读下去。那么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为了增加理解力而阅读,那么你必须具备判断作者所提出事实的真实性的检验手段和方法。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提出的事实都是经过他有意无意的诠释,这让他所提出的事实看起来如此的真实可信。所以在阅读任何书籍以及任何阶段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回顾这个重要问题“这究竟是不是真实而有意义?”
就如巴金所说:“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因为他头脑空空,装得下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向大家推荐“分析阅读”,就是因为它让我们能带着一种批判的视野去看待任何作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作者的观点,用理智的思考去接受书中的知识。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种理想化的阅读,很少有人使用这种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一本书,就算有他也不可能用这种方法阅读许多本书。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种努力的方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伟大读者的标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读者,那么你就要达到这个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
还有一点要和大家强调一下,许多书都值得精读——使用分析阅读的方法研习,但更多的书只要浏览一些就行了,作为一个聪明的阅读者就要懂得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本章旨在详细说明分析阅读中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阅读”的真谛,阅读改变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你阅读了吗?我是小贺期待明天与你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