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8思仁好德至人精微
题文诗:
空石之邑,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
善射好思.耳目欲接,则败其思;蚊虻声闻,
则挫其精.辟耳目欲,远蚊虻声,闲静思通.
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其妻,
谓能自强,未及思也;有子恶卧,而焠其掌,
谓能自忍,未及好也.辟耳目欲,远蚊虻声,
谓能自危,未可谓微.微者至人,心洞玄微,
至人精诚,精诚何强,何忍何危,浊明外景,
外明内暗;清明内景,神清性明.圣纵其欲,
兼尽其情,达性畅情,制焉合理,合情合理.
真情所至,思仁好德,戒慎恐惧,至精至诚,
知微见著,仁者行道,至德无为;圣人行道,
真情无强.仁思恭慎,圣者思乐.治心之道.
【原文】
空石之中有人焉<1>,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2>。耳目之欲接<3>,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4>。是以辟<5>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6>,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有子恶卧而焠掌<7>,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8>。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可谓能自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9>。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10>!故浊明外景<11>,清明内景<12>。圣人纵其欲兼其情<13>,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14>;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注释〕 <1>空石:即穷石,古地名,在今山东德州市南,善射的后羿曾住在这儿。 <2>射:射覆,猜谜。 <3>欲:欲望。耳朵的欲望是听音乐,眼睛的欲望是看美色。 <4>虻[méng 音萌]:一种昆虫,俗称虻蝇,雄的吸植物的汁液或花蜜,雌的吸人和动物的血液。 挫:扰乱。 精:精心。 <5>辟:屏除,通“避”。 <6>孟子:即孟轲。 败:此指败德。 出妻:将妻子赶走。 【按】自“孟子恶败而出妻”句以下,另本作“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 <7>有子怕打瞌睡,而烧灼自己的手掌。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学生。 焠[cuì 音翠]:烧灼。 瘁掌:用火烧灼手掌。这是形容其夜以继日,刻苦读书。 <8>一说“好”下面有“思”字,意思说不及觙的善于思索。 <9>至人:能掌握道,而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文子》第七章微明把人分为25种,其中最上:神人,道人,真人,至人,圣人) <10>这四句是说:既是至人,何必再讲自强、自忍、自生畏惧之心。 <11>浊明:明道不纯的。 景:同“影”,反映,表现。另有解释为“亮光”。 外景:在外表露出光彩,即上文所说的“自强”、“自忍”、“自危”以及第二十一篇所说的“处一之危,其荣满侧”。 <12>清明:明道而纯的。 清明内景:清明的人(至人)只在内部有所反映。或即第二十一篇所说的“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 <13>兼:全,尽。 <14>无为:无所作为。此指顺应自然,排除故意的人为因素,不作强行的人为努力。
〔译文〕
空石的城邑内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觙。他生性善于猜测而喜欢思考。但耳朵、眼睛所向往的音乐、美色一旦和他接触,就会破坏他的思考;蚊子虻蝇的声音一传到他耳朵里,就会妨害他聚精会神。因此他避开耳朵、眼睛所向往的音乐、美色,并远离蚊子、虻蝇的声音,独自居住静静地思考,于是他的思路就畅通了。如果思考仁德也像这样,可以说达到精妙的境界了吗?
孟子怕败坏了自己的仁德而把妻子休出家门,这可以说是能够自己勉力向上了,但还没有能达到思考仁德的地步。有子怕打瞌睡而用火烧灼自己的手掌,这可以说是能够自我克制的了,但还没有能达到爱好仁德的地步。觙避开耳朵、眼睛所向往的音乐、美色,并远离蚊子、虻蝇的声音,可以说是达到戒惧的境界了,但还不可以说是达到了精妙的境界。那达到了精妙境界的人,就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既然是思想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还要什么勉力?还要什么克制?还要什么戒惧?所以混沌地明白道的人只能在外表露出光彩,清楚地明白道的人才能在心灵深处闪发出光芒。圣人即使放纵自己的欲望,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但他管理的事情仍然能治理好。那还要什么勉力?还要什么克制?还要什么戒惧?所以仁者奉行道,是无所作为的;圣人奉行道,是没有什么勉强的。仁者的思索恭敬慎重;圣人的思索轻松愉快。这就是修养思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