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阅读计划#『特立独行的根号3』第61天阅读分享——《经济学讲义》
改变人行为的,始终是局限条件,而不是自私或理性的假设。当局限条件不同时自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而不是人此刻理性,那一刻非理性。
人是理性的,但人并不是无所不知,其实这“无知”就是一种局限条件。很多时候在我们可能因为无知而选择利用自己的已知作推断,并且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比如你选择某股票,你只能感觉自己的了解和判断选择哪只,而不是胡乱随意选择,毕竟你还是想规避风险,重要还要赚到钱。对于股票买入后是否能赚钱,自己也没有把握,更是无法预计,只是自己心里预想要赚钱或降低风险。
无知也是一种局限条件。在经济学上,无知这种局限其实是用交易费用来界定。交易费用里有一种叫信息费用,也就是为了获取某种信息而要付出的成本或代价。所谓无知,其实就是因为存在信息费用。当信息费用太高时,人们就会理性选择无知——这也是理性的。如果获得某项信息,就能得到知道这项信息的好处或收益,但人们为此付出相应的信息费用,如果信息费用对收益来说太高了,那就得不偿失,即获得这信息是不划算的,于是就选择不获得这信息,而是满足于处于无知的状态中。
一个人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知道得少变为知道得多,这其实是信息费用在下降,也就是局限条件对人的约束在减弱。
稀缺
相对人们的欲望而言,人们想要的东西是不够的。稀缺是个重要的局限条件,如果不稀缺,哪怕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也不要进行选择。人们想要的应有尽有,无线供给,则人们再怎么自私,鱼和熊掌都可兼得,那还何用煞费思量是否要舍此选彼呢?
实际上也就是因为稀缺的存在,得到它要付出代价,自私就有了精心计算如何以最小代价获得它的用武之地。
稀缺永远存在。
如果物品没有质量差别,稀缺的问题确实可以通过增加数量来解决。可是,质量的不同就使得即使数量远远超出所需,稀缺仍会顽固的存在。(大学教室占座位现象)
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物品极大丰富的社会,据说就是没有稀缺的社会,人们可以按需分配,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但是要实现马克思的那个理想社会,不仅仅要物质极大丰富,还必须抹平一切质量差异——也包括人的质量差异!可想而知,几千年来的事实都是如此,怎么可能会无差异呢,所以说注定无法实现,稀缺也永远存在。顺便说一句,其实上帝造人,既不公平也很公平,不公平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公平则是任何一个人再怎么在很多方面都平平无奇,他必定至少有一个方面是高于常人的,只不过那个高于常人的部分未必有市场需求,因此卖不起价钱,使大部分人只能耽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