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随感
纵览古今佳作典籍,咏秋之章不胜枚举,久而久之竟生出“秋士”一词来,年年逢秋,年年叹秋,秋之色、秋之味、秋之意境与姿态如一副玩赏不够、品评不足的水墨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如此了。
秋之色
如以色喻秋,黄色最佳,此时秋是小家碧玉,一团朝气,引领众人争相追逐,那枝头硕果,以它成熟的魅力彰显动人风采。山洼、河堤、甚至台阶井沿,黄灿灿的野菊花,摇曳舞姿迎风而动;房前、屋后、甚至檐下树腰,沉甸甸的玉米棒子,饱满的颗粒,映着农民喜悦的笑脸。秋是收获的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
无论是漫山红遍的枫叶,还是似黄蝶的银杏,在秋这副无与伦比的水墨画上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一笔。
天高云淡,风轻水浅,立于原野,放眼望去咧开嘴大笑的挂满枝头的石榴;撑开地皮的红艳艳的番薯;笑的弯下腰重的底下头的水稻。大自然无声的显示着秋的实在与丰硕、喜悦与欢乐。
秋之味
秋似乎总给人以凄凉的味道,李清照因“满地黄花堆积……”,而生“怎一个愁字了得”之叹;马致远感“苦藤老树昏鸦……”吟“断肠人在天涯”之词;至于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则是“无人会,登临意”的感言了。如此说来,在古人眼里秋多是哀惋,是归思,是感伤了。
于今人而言,诵古人佳句结伴而游,在深潭陡崖之间,天当被地做席,呼朋引伴,一堆篝火,见山高月小,或低语、或高歌,乃至于言之不尽歌咏之,咏之不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逢清明社会,小康生活,当与古代社会无以相比。
落蕊的芬芳伴着清甜的风,让人觉得呼吸的是香,秋之味溶在花瓣中,花之味溶进人们心里,竹叶的清香,木茎的浅淡在于人便是秋的深味了。
秋之意境与姿态
没有春寒料峭,少了夏阳燥热,不似冬风凛冽,秋总以深沉、谦和、平淡、高远的姿态出现,夜雨敲窗,独立窗前,丝丝凉风透过窗缝钻进心里。
残荷听雨,雨打芭蕉,借着微风细雨,思绪便似脱僵野马,此时秋是大家闺秀,含而不露,莫非秋把忧思托于雨来表达,寄于风去诉说
秋之沉深在于它接纳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之谦和在于它溶化了春慵懒,夏的浮燥;秋之平淡在于它看开了冬的刺骨,冬的冰冷;秋之高远在于它……秋之于天气,秋之于景物,秋之于人,没有质的差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见山何其稳重,智者见水何其灵动,山与水在于秋,在于人,更在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