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
你若问一个成名作家,他有什么写作秘诀,他往往说,我也不知道,没有什么秘诀;为什么会这么写?感觉就该这么写;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
斯蒂芬·平克在《写作风格的意识》中道出了真相。好作者都是好阅读者。他们通过大量阅读其他优秀作家的作品来掌握写作技艺。学习他人之长,规避他人之短。
王小波在《我对小说的看法》中就表达了他对优秀作品的敬畏,让他知道了高水平作品已经达到的高度。
现代小说的名篇总是包含了极多的信息,而且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必须承认,现代小说家曾经使我大受惊吓……
因为这个发现,我曾经放弃了写小说……
正因如此,王小波知道了自身的差距,知道了学习的目标。可见,文章非天成,作家与牛顿一样可以站在“巨人肩上”,而不是非得让自己长成一个巨人。
岂复须人为?
文章既非天成,那就必须人为。积累日常素材,要通过记笔记或做卡片,这些都需要刻意练习,逐步远离自己舒适区来提升技能。遣词造句、修辞、文风、文章结构……这些更离不开刻意练习。
平克在书中介绍了一种方法叫“逆向工程”。说起这个词,你可能会想起计算机黑客,他们“反编译”一些优秀软件,通过解读破解出的代码来进行抄袭或攻击,这也是逆向工程。平克说的则是对优秀作品的“破解”,用显微镜找出优秀作品的优点,为我所用。同时平克作为认知科学家,会从阅读者的认知上分析作品,认知科学是其他作家可能还不掌握的工具。因为没有这个工具,平克说很多写作方法或规则,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如,当说到不让用被动句的规则时,作者自己恰恰就用了一句被动句来描述这个规则。威廉·斯托克《风格的要素》中就有类似的缺点。平克用认知科学来指导写作,消除了之前写作方法论中的不足。
粹然无疵瑕!
手拿认知科学这个“显微镜”,阅读“破解”大量优秀作品,找出自身差距。加上刻意练习并不断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相信普通人也能写出“无疵瑕”的作品。
最终,“妙手偶得”将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