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哪些字或词用的较好?以视觉喻听觉的有哪些?
第二组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中的“逗”字怎么分析?
第三组 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第四组 写音乐为什么要用老鱼,瘦蛟这种干枯字眼?诗中的许多物像对乐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音乐声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第五组 诗中的意象表现的音乐的音色和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有没有关联?都是哪些方面的关联?
第六组 作者到底想通过此事表达怎么样的情感?并且运用了哪些手法?是否运用了典故?
第七组 诗歌有没有运用比喻去描写"箜篌"演奏的优美音乐?
第八组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 抒发自身怎样的情感呢?
诗歌原作
李凭箜篌引 [ 唐 ]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题归纳
1.诗歌语言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张字确有张力。一是演奏者的潇洒,二是箜篌音乐的张力。颓字也有张力。写出天空白云因音乐“吸引”而呈现的“醉态”。本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飘浮的云朵,被突如其来的美妙音乐给击打得失去了自我。“此曲只应天上有”。)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破,足见音乐的震撼力度之大。惊,足见音乐对人心的震撼之猛,天都惊恐,何况凡人?当然,逗字最妙。带有一种吸力和引力,从天的空缺处把秋雨吸来。音乐的魅力十分强大。让听者不得不呐喊,这是神人演奏的神乐。)
(1)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首先要问,这是谁的梦?是演奏者李凭的梦,还是听者李贺的梦?如果是李凭的梦,可以说演奏者的技艺到了一种梦幻程度,让听者不得不怀疑,这绝非正常人所为。如果说是李贺的梦,是说听者被演奏者带进了一个梦境之中,见到了神人李凭教神女演奏的场景。如果和尾联联系在一起看,说这是李贺的梦,更有韵味。他不仅见到了教神妪,还见到了吴刚倚桂树、露水湿寒兔。老与瘦、跳与舞的分析很多,我不再赘述。)
2.诗歌手法
说到手法,最好理解的是想象与夸张、借代与衬托。除了“吴丝蜀桐(借代)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叙事,其它句子都会可看成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想象中写女娲、神妪、吴刚、玉兔的惊喜、沉醉,是侧面衬托音乐的迷人效果。不好理解的是通感。“昆山玉碎凤凰叫”,侧重声音的相似,是以声类声,“芙蓉泣露香兰笑”就是以声类声、以形类声,尤其是香气清幽的兰花的绽放情态——笑——是典型的以形类声,通过视觉写听觉,用的是通感手法。“十二门前融冷光”也是通过视觉和感觉来写音乐。总之,这首诗的意象都是比喻意象。作者用这些意象来描摹音乐之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王琦《李贺诗歌集注》云:“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以声类声”不是通感。这两句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又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3.诗歌情感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像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既然大家都写李凭的演奏,那么这首诗也应该是一首追求时尚的作品。诗人自然要抒发惊叹、钦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