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当初想的不太一样,上大学以后读的书实在寥寥,挺丢人的。
虽然题为读书笔记,但我想记叙的是一些个人现在对读书的看法和乱七八糟的随想。嗯,现在是三点多一些(下午),我刚睡醒,的确是乱七八糟。
说实话,以往我读的书应该还不算少。(只以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作比较)而本人又对电影“视”业十分热衷,再者还兼具对音乐的爱好,我算是大半个文艺青年。但我是个理科生,我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还是客观、理性的。(我喜欢分析)所以我又对文艺青年很不感冒,有些厌恶他们给人的无病呻吟的感觉。而且,他们和我一样,不踏实。
说说大一读的书吧,我记得入校的时候我自己随身带了几本书过来,一是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然后周宏斌的《货币战争》,还有本《1Q84》。到寝室扔下這几本书以后,过了得有一个月,才想起来翻出来读,《天黑以后》食之无味啊,几个小时就给看完了,挺莫名的,乱七八糟的,一本书写了一个晚上奇奇怪怪的人和奇奇怪怪的事。人真是奇怪啊。(哈哈,当时既然静不下心,那便不读了。)
大一上选修了“明清经典小说赏析”和“经典小说电影赏析”分别事路壮志老师和庞东霞老师教的。路壮志老师的课前面主要在讲《红楼梦》,兼讲了一些其他的经典名著。红楼的确红楼,艺术之巅,虽然不愿意读它,但节选的一些片段偶尔读下来都是极有趣的,人物栩栩如生啊。我不愿读它,希望给以后的自己留下一个梦。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没有相伴的爱人,我是绝不会去看的。电影课上呢,所有电影都认真看了,《活着》的电影让我眼前一亮的,真实,而有着对人的关怀。记得电影最后的场景是家珍卧病在床,福贵和二喜还有“苦根”坐在饭桌上,一家人说着话,桌上的饭菜冒着热气。這样的画面给人生活的希望。我一直觉得小说的收尾过于仓促,人物像是被安排死,有些牵强。但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福贵的成长却都是历历在目的。还有一部影片恰是瑞华老师在教室给大家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小说原著是《妻妾成群》。我那时曾写过一个短评:這院子里住的像猫、像狗、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封建礼制剥夺了旧时代女性做人基本的尊严。深墙大院里四角的天空囚住了她们的自由。她们彼此勾心斗角,陷入了矛盾的怪圈,人之不人。希望大家能活的独立自由,不依赖任何人。这是人之自立最基本的要求。
這之后,相继借阅过《心理罪》、《穆斯林的葬礼》、科幻小说选、《平凡的世界》、《十八春》等等。虽然借了,但认真读过的不多。许多好书被我這样糟蹋,哈哈。科幻小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类,但看了一些短篇小说的选集以后,没有一篇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三体》要被称作中国科幻的基石作。除却了這些杂书,专业课的书除了期末复习背诵,没有读过。
前些日子,心血来潮,买了好些杂志过刊,十几本《南方人物》几天便看完了,快餐式的碎片阅读支离破碎,但有时候还是味美的。不过《青年文摘》有些读不下去了,难道是因为“青年”两个字和我犯冲?
昨天,一个以往的女同学失恋了,她和我形容是一场七天的恋爱。男生搪塞她说自己是《挪威的森林》里直子般的人,女同学很伤心,连带着给這本书打上了黑暗的标签。我记得最初读这本书的确挺压抑的,但后来完全被可爱的绿子所吸引。爱上了她的聪明、俏皮,爱她撒的谎、爱她的每一个词语。书里渡边君最后流浪许久重回人间第一个便想到绿子,在茫茫人海中所思所想皆是绿子。我实在是万分感动,有情人终成眷属。
渡边君在迷茫痛苦中经历自己的青春,经历让他成长和懂得。至于我,也许也正在经历什么迷茫和苦痛吧,莫名其妙。
现实的角度,我的确应该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嗯,现在是4点20分(下午),我清醒一些了。
六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