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KANO需求分析理论起源于满意度的二维理论,满意是指用户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实际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在一般人看了,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在满意度的二维理论中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令人满意的因素去除,并不一定会导致用户不满意。让人不满意的因素被去除,也不一定会促使用户满意。
1984年日本教授Noriaki Kano首度提出了KANO模型,
横坐标表示某项要素的具备程度,纵坐标表示用户的满意程度。KANO模型将需求分为了三个层次:基本型需求(必备)、期望型需求(期望)、兴奋型需求(魅力)
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
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魅力属性:用户意向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很大提升。
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反向属性: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二、KANO模型需求的发起典型场景:
三、KANO模型分析的七个步骤:
Step.1 收集需求分析的功能,并明确定义
针对一个用户需求,需要设计正向题和反向题,并采用五点态度量表来调查用户的满意度。为什么需要设计正向题和反向题请参考满意度的二维理论。为什么是五点态度量表,请参考用户调研相关文章。
Step.2 问卷实施,用户自填或问答
Step.3 答案录入,态度转化为1-5分计分
对应五点态度量表,将用户的态度转化为对应的数值,录入表单。
Step.4 合并每项功能的正反向答案,统计每项功能的答案占比
合并方法为:正向题保持原来的1-5分,反向题将原来的1-5分转换为A-E,形成一个分值。例如上图中黎昌刚这个用户对关注路线功能的正向评分为1,反向评分为5,最终的转换结果为1-E。这样每个功能得分情况总共有25种,形成一个5X5的矩阵,如下图
第一列为正向答案,第一行为反向答案。当一个功能具备时,用户很喜欢,不具备时,用户感觉理所当然、无所谓或勉强接受,这样的需求为魅力需求。如果这个功能不具备时,用户很不喜欢,那这个需求就是期望需求。当一个功能具备时,用户认为理所当然、无所谓或勉强接受,相反当不具备时,用户很不喜欢,那这个需求就是必备需求。其它情况请参考图5.
针对某个功能的用户评分都将落去这个5X5矩阵中,最终统计百分比如下图
Step.5 确定功能属性,计算Better和Worse系数
Better系数代表了如果做了这个功能,会提升多少的用户满意度。例如图 的Better值为77.8%,代表着如果做个这个功能,在这个需求点将提升77.8%的用户满意度。
Worse系数代表了如果不做这个功能,用户满意度会下降多少。例如图 的Worse值为-66.7%,代表着如果不做这个功能,用户的满意度会下降66.7%。
Step.6 制作所有功能汇总表,选择部分属性制作汇总图
Step.7 讨论如何应用分析结果进行功能开发或优化排期
确定需求优先级的原则是: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
同等属性下,Better越大越优先,Worse系数越小越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