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人去世,这种难过的心情大家可以理解。
然而小区中的人口高度密集,从早上不到六点就开始一直敲锣打鼓,并且有放一天的音乐的趋势是否有损功德?
诚然,传统习俗不可丢,我已经“习惯”了村庄中的“锣鼓喧天”,习俗的由来大约是因为从前人们信息的滞塞,因此用如此方式来告知乡里乡亲,演化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谁家的音乐更响,谁家的儿女更孝顺”,谁家晚上的“唱歌节目越热闹,谁家越富裕”的趋势。
在小区中,这种做法并不如住房间距远的乡村来的方便。钢筋水泥促进新社会的演变,导致小区居民的巨大流动性,不稳定性,邻里之间相对陌生。而乡村之间的居民由于氏族部落的长久居住,来往频繁,甚至居住在周边的皆是出自同一氏族,因此婚丧嫁娶少不了宴请邻居。而小区中大多数的情况是,一旦关上大门,连对门姓什么都不是完全清楚。又何谈宴请?
比如楼上有个善良的老太,过寿时给挨家挨户分了小点心。儿子带着老太晚上来敲门时,我和家人在家中甚至有些紧张。大晚上谁来敲门?来者不善吗?这不过是一个三线都不算的小城,给予市民的安全指数这样低,我怀念我外婆家的安逸与放心,这也导致中秋之后的那一晚邻居家的狗疯叫也没有意识到是有贼来。
话说回来,现代文明社会有了殡仪馆这种东西,我想旨意是让市民使用而不是看看的,我老家的习俗反而让人舒适。
我老家那个地方比较特殊,外来人口居多,导致最大的习俗就是没什么习俗。有人去世时,停放在灵堂,安安静静,只有遗体告别时奏响哀乐,亲友鞠躬,默默流泪。
逝者已去。就让他安心地去。
而活者其路漫漫,请不要惊扰过度。
一早被哀乐吵醒,难免心气郁结,心塞不满。多叨叨几句。
哀乐已远,继续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