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湮没的背后
纵观我对中国教育十余年的观察以及对其十余年的经历,我想,我是有必要在此将自己的心声喊出来的:
这个社会再难出人才!
中国教育奉行大众教育以及全面教育。何谓“全面”教育?就是教育者要求学生学习每个领域的知识,全而不精,每个领域浅尝辄止。这种教育模式在我看来或许是有它的优点,但在更深处,缺点的影响更为广泛。
第一,它磨灭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盘皆收,全然不顾学生的对此的兴趣如何。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乐于学习的,每个人都具备“学习主动性”。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全面知识中变得迟钝,变得漠不关心。“学习主动性”在一点一滴的苦闷中消逝,被动性学习在每个曾经乐于学习的人中生根,然后越发壮大。
第二,它磨灭了每个人“成才”的机会。我所说的“成才”并不是发财,做官等,即使越来越多人成才的标准归根于这两项,而是指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在某一领域有特殊突破。“全面教育”磨平了本该朝着兴趣特长发展的棱角。它将每个人磨得圆滑,变成一个鹅卵石,然后以便在社会这个所谓的激流中夺得一席之地。“短板效应”成为了“全面教育”给我们洗脑的幌子,而我们往往费尽心思,尽管自己对将要做的事情毫无兴趣,也要去将那块短板补齐。但这些时间,我们明明可以做更多自己愿意做的事,去加长自己的长处。
这是全面教育的两个悲剧。
韩寒曾在《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中写道:如果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与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那他便是人中之王,可若是没有,那么我们只好将“全”字下面的“王”拿掉。
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我不想看到每个人都在纵穿自己十余年的教育中全面平庸,对那些有能力,有天赋最后却成为上文中“人才”的人是一种资源浪费,是一种全才模式下的一种另类的社会悲剧。
一个人的迷失是一个家庭的错误,而一个家庭的迷失,则是深刻的社会悲剧。
而如今的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学习一些根本与之兴趣毫不相干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家庭穷其权利,为其孩子的成全才之路铺好“钱道”。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让他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殊不知,我们与其他国家相比,在“人才培养”这条起跑线上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我由此想到了在中华大地上千余年未衰的科举制度,我们现在一味地自欺欺人,以“时代进步者”自居,批科举制度于体无完肤,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只是给高考批上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或者,只是给科举进一步升级,然后美其名曰“高等人才选拔制度”?
不可否认,科举在千余年的社会前,是难得一见的最进步的人才选拔制度。可悲的是,我们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的教育制度却依旧停留在千余年前。
我不是一个愤青,我也不再是一个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高中生,我只是想把自己对所谓的教育制度的所有想法来个深刻的解析。
现代的教育者有没有想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的。那对于那些只想做个普通人的人,是不是还要强迫他们在学完最基础的科学理论以后再强迫他们在数学上,物理上,化学上更进一步,达到一个教育者自己认可的高度?对学生的一点不满意或者学生们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是不是又要仰望天空,故作沉思,骂到一代不如一代,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人去学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是一个人开始厌恶学习的开始。而后假若这个人有幸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他是不是又只能停步远望,为自己厌恶的学习的态度做出无奈的表情?
社会迷失的背后需要每个人思考。在过度追求GDP的时代,我们是否更应该好好反思这些年所发生的错误?是否更应该反省这些年来“全才”教育带来的利弊?是否更应该在无人之际,反思自己?
“全面成才”的教育模式,若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或者推翻,悲剧仍将重演。
我们其实更需要“精英式教育”。
这个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2016年3月11日
李天赐
于湖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