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久以前就想看《活着》。
在书单里躺了也有一年多了!
却迟迟没有去翻开它的勇气。
可能是因为一针见血的书名,也可能是那一抹黑的封面底色,无不莫名的透露着压抑的气息。
这本小说是沉重的。
但我没有想到它的沉痛会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去年看了它的第一个序言,上个月接着看完了所有的序言,昨天终于看完了全书的最后一个字。
我是一边哭着一边看完的。
感想是:从来没有哪一本小说会让我觉得如此揪心,却又如此真实。
2
1998年余华凭借《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接着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等等太多的荣誉。
获奖是必然的。
对于在它在海内外受欢迎的程度之高,我不惊讶。
确是实至名归。
让我讶异的是,当我看了作者简介的时候,傻眼了!
余华出生于1960年,这部小说出版于1993年,30而立的年纪他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对苦难能有如此透彻的见地,而且还能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实在是让我叹服的!
我常常见到的差不多这个年纪的人大多还处于混沌迷茫期,就算是走完人生这一程直到生命的尽头还在为到底为什么“活着”而纠结的人也不在少数。
怎么说?
我们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曾问过自己: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往远了点说,这都是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往近了点说,这是要靠我们自己,也只能是我们自己才能解决的问题。
你可以从佛学出发理解成缘分,可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成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也可以从宿命论出发理解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不管从何种角度,你只要知道两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就好。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
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3
凡是伟大的皆出自平凡,伟大也因平凡而可贵。
就像曾经无意间听到赵雷在《阿刁》里的吟唱: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溃败。
《活着》里的主人公富贵就是这样一个人。
起初这是一个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人物,他自以为他会子承父业——世世代代为地主,他自以为他会“富贵”到老。
他不务正业,嫖赌成性,在赌场众目睽睽之下对即将临盆的妻子家珍拳打脚踢,他败光了家产,他爹也因此送命……
当不成地主了,也做不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大少爷,从前的优渥生活一去不复返了,还好至少他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他拼尽了力气活着。
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爹、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就连才几岁的外孙也一一离他而去。
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女也皆因生孩子而死。
儿子的死是因为别人生孩子,输血过多而死。女儿的死是因为自己生孩子,难产而死。
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锥心之痛。
4
凤霞是我在本书中最有共鸣的一个人物。
从千金大小姐到帮着父母带弟弟干农活做家务的小帮手。
她是善解人意的。
惹人怜爱的凤霞因为一连几天的高烧,她再也听不到,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如此小的年纪就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就算父母因为养不起她决定把她送给别人,她有的也只是无声的哭泣,她的心在流泪在滴血,却还要不断的忍受与家人一次次的分离。
她是惹人疼惜的。
面对村里人对她的嘲弄,她一笑置之。
面对别人对她的欺负,她拼尽全力想要夺得属于自己的尊严,她想要去理论,但是她想说却怎么也说不出来的那种无奈让我泪流不止。
她是让人想要去把她捧在手心的。
还好了她嫁了个疼爱他的男人过了几年幸福的日子。
天气热了,丈夫就自己先躺在床上把蚊子喂饱才让她进去睡。
这是最触动我的那一幕。
可是这一切伴随着苦根的出生而消逝了。
只剩下富贵和苦根了。
好心的富贵想给生病了的苦根做一点好吃的,就煮了平时自己也舍不得吃的豆子给他吃。
等他忙完农活回来,看见满口豆子,脸色发青,嘴唇发紫的外孙的那一刻,他想自己去死。
人生就是这么讽刺,穷得永远吃不饱的人,最后却吃豆子撑死了。
大半辈子过去了,陪着他到最后的只有那头叫富贵的老牛。
他们一起活着。
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5
富贵的故事结束了。
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有没有在某个不清醒的早晨,在某个被生活的琐碎烦闷得不想说话到怀疑人生的午后;
亦或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寐的夜晚,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有!
甚至一度怀疑过,我为什么会是我?
多少年后,蓦然回首,懂了!
“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的词,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如果你现在很幸福,那么你一定要看《活着》。
它会让你倍加珍惜此刻的拥有。
如果你现在很不幸,那么你更应该要看《活着》。
它会让你懂得世界上比你痛苦得多的人不止你一个,让人痛苦的事不止你那一两件。
它会让你领悟到此刻的你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既然活了,就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