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浅薄的病
十五年前,读小学的时候,没有图书馆,更没有网络,不知道谁买的一本格林童话在班上传阅了好久,学校发的学生报纸也是被大家争先恐后的看。要说看的最多的书,就是那本封面都被我翻破的《新华字典》。
那个时候,阅读是一种奢侈。
上了初中、高中,学业非常繁重,目标就是升学,中考、高考便是核心目标,一切行动围绕着核心目标展开。一切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书不允许看,唯一能明目张胆看的是《XXX作文大全》。
那个时候,课外阅读是一种奢侈。
上了大学,每人都有手机和电脑,社交网络大行其道,最开始QQ空间最为火爆,我时常在上面发表说说,偶尔也写日志。之后,微博微信相继崛起,成为了我的主战场。
微博里面的东西真的太多了,各种好玩事物,各种离奇故事,各种娱乐八卦,各种教程攻略,还有各种励志鸡汤。这种新鲜的东西不断地刺激眼睛,愉悦大脑,好像上瘾了一样。无论是上课,还是在图书馆,总是时不时地拿起手机,刷微博,看网页。
这种碎片化阅读,造成了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简单浅薄,思想支离破碎。虽然你输入了很多信息,却吸收不到营养。这种碎片化阅读既阻碍了我们深入思考,也阻碍了我们创造性思考。
那个时候,完整的、深度的阅读是一种奢侈。
2、思考懒惰的病
在我没有接触网络之前,我遇到的问题,要么自己思考,要么请教别人,但是往往得不到解答。因为,我和身边的人,知识和经验都是很有限的。
当我会使用网络之后,我简直就是如鱼得水,仿佛得到了一个知识海洋,它可以解答一切疑问,无论是什么问题。
但是,渐渐地我对网络搜索产生了依赖,遇到什么问题,我就去百度、知乎,而且答案五花八门,难以适从。
以前,我的知识量少,认知能力差,去网络查询,无可厚非。可是,我现在大学毕业三年了,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判断能力,可是我还依然像孩子一样去寻找一个答案。
在网络上可以快速获取任何知识,因此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再是知识量,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思维能力。
我想我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自己出发,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自己的答案无论对错,那都是自己的思考过程,那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多思考,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3、写作能治病
针对上面提到的阅读浅薄和思考懒惰,这两种病,唯有写作治得。
写作能使我深度阅读。 我之前阅读一本书,都是从前到后,一字一句看完,看完了可能也忘完了,这种阅读效果很差。现在由于写作的需要,我需要做读书笔记,把书的脉络架构抽离出来,把书由厚读薄,这样我便知道了作者的谋篇布局、章节安排。这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使我更好地理解、记忆书中的内容。
不仅如此,我在读书的时候,我还会思考,作者的这个观点将来能用在我的哪个主题文章中,作者的案例将来能论证我的哪个观点,作者的论证方式是否能为我借鉴模仿。有了这样的思考,相当于提前建立了一个知识链接,下次需要用时,自动调用出来。
在写文章中遇到的问题,我需要翻阅书籍,探究细节,自己先搞明白,然后再引入文章中。遇到不懂的概念,我要去仔细查阅资料,看看不同作者的解释。用到别人的结论,我要去探究背后的论据是否真实,论证是否逻辑严密。为了支撑论点,我要搜寻案例,积累素材。
以写作的角度去阅读,将思考的更多、更深入。
写作能锻炼我的思维。 以前每次语文考试写作文,我都有一种痛苦挣扎的感觉,面对空白方格纸都有一种恐惧。因为要在不到一小时的情况下,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还得保证语句通顺、字体工整、标点准确、段落清晰,我觉得这个好——难。
我现在都还认为,语文考试写作文是反人类的。
因为考试写作文只能大概想好,一次成文,没法修改,也没有修改的机会。
但是一篇文章是需要反复修改的,只有修改才能体现思考的价值。
从一篇文章的主题构思、提纲设计,到落笔成文、反复修改,它的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明了、案例是否典型、论证是否严谨、思想是否深刻、过渡是否顺畅、引用是否恰当,我需要反复仔细地思考这些问题,在思考中反复修改文章。
一字一句地敲出一篇文章,并且反复修改,这是最消耗脑力的,需要联想想象,需要整合知识,需要逻辑推理,这也正是写作的一大好处——锻炼思维能力。
写作是一个孤独的路程,但是它所治得病绝不仅此两种,我希望我能守得住寂寞,让它带给我更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