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完了陈世襄给金庸的信,我不忍掩卷。早就知道结局为何,也知道终究会有完结一日,最后几十页基本是泪眼朦胧中读完。故事行将结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即将在书外继续他们的故事,死者已矣,生者仍苦,历史奔流不息,我们也终将与书中人、史中人一般完成自己的使命,不禁悲从中来。不为自己而悲,不为古人而悲,为的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读之书几千上万已是极限,我们死后仍会有很多经典问世,被人们阅读传诵,而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不会看到了,甚至不会想象得出其中究竟。但是我想,此时此刻,我需要如萧峰一般,胸中充满豪气才对。
《天龙八部》第五卷明显节奏快了不少,几件大事如果扩充来写最起码能成书三卷。我想金庸当年应该也是进入疲惫期,或者有更好的点子让他想尽快完成旧作开始新作。写作者往往被这种情况困扰,尤其是写长篇,写着写着就感觉之前所想也没多大意思,灵感迸发时的兴奋渐渐淡去,只是硬着头皮把早就想好的情节结局陈述出来,这种困扰当有新灵感出现的时候尤甚。富坚义博的作品很多人读过,尽管是漫画,但是常常被人说成是小说配图。他是个鬼才,总会有新鲜的设定和情节出现,但是他同样也会陷入上述的困扰,《幽游白书》的草草收尾和《猎人》现在的“有生之年”状态都是证明。还有马亲王马伯庸的很多作品也都烂尾了,比如我之前看过的《笔冢随录》,好好的故事在高潮即将到来时戛然而止,这种时候给他寄刀片应该是很多人的心声。话说回来,金庸老爷子还是比他们要强太多了,尽管节奏快了,但毕竟有一个完整的交代,而且最后人物性格的发展也很到位,另外主题的升华和引出的思考也很耐人寻味,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写一本好书容易,写一系列好书意义完全不同。这不是经典是什么呢?
2.
很多人说金庸的小说没什么文学价值,充其量就是六七十年代的网文爽文,算是现在网络小说的鼻祖,跟经典根本不沾边。我无意为金庸翻案,我也没这个资格,可我想问一句:经典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只有一个:时间。
叔本华说过,作品有三种,流星、行星、恒星。经典都是恒星,不仅因为它够亮,而且因为它是自己发光,经久不衰,而光线到达地球的时间却也更久一点。我们可以想一想,六、七十年代的哪一部文学作品到现在还能像金庸的武侠一样历久弥新,仍被人津津乐道,仍不停被搬上荧屏?几十年以来,金庸作品长盛不衰,不仅在国内流行,在海外华人圈更是争相阅读。有人说,中华文明圈早就统一了,而统一他们的人叫做金庸,有华裔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这话虽然是玩笑,但金庸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3.
那如果我们认定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著作就可以归为经典,接下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金庸的小说究竟因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以《天龙八部》为例,从书名之中我们就读到了佛性,而书中每个人物的遭遇,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他们身中佛家贪嗔痴三毒而最终引向众生皆苦的论断。难得的是金庸的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特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正是这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经历迥异的人才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们身上有我们的影子。
绝大部分长篇小说都会有一个主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表达出来,而难就难在如何避免空洞的说教、突兀的转折,金庸做到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一切像是安排好的,一切都是人生际遇。尤其是那么多鲜明的人物,每一个都要照顾周全,每一笔都要为主题服务,难上加难。仅凭这一点,哪一本网络小说能做到?甚至说有多少小说能做到?何况在讲道理的同时还要情节引人入胜,铺垫伏笔样样不少。
另外,金庸在大主题之外还针对每个人提出了很多小问题,比如萧峰、虚竹、段誉三个人的身世。他们三个人都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教育,尤其是传统中国社会讲究的父权教育。萧峰从小以为自己是乔三槐的儿子,而乔三槐对他基本是百依百顺;虚竹从小以为自己是孤儿,无父无母;段誉的老爸段正淳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尽管段誉从小接受佛教思想,但是在封建社会,父亲的言传身教才是根本,我们能说他们三人接受了正常的传统教育吗?而后续的发展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萧峰终于知道自己是契丹人的事实,他亲爹萧远山只顾报仇,并怂恿儿子一起;虚竹的亲爸是少林方丈一事本身就不是个好爸爸的故事,而才知道事实当天,虚竹父母就双双自杀身亡,这难道是为人父母的榜样?段誉的后爹段正淳处处留情,把段誉的相好都变成了他亲妹子,而段誉的亲爹更是四大恶人之首、连好兄弟都能痛下杀手的段延庆。试问,这一群亲爹后爸,哪一个有做父亲的样子,哪一个给孩子做出表率了?而在封建社会,人们所尊崇的就是父权,父亲的话就是圣旨,不容违背,更不论与父亲顶嘴争辩了。这里有金庸对传统父权社会的思考,也有挑战。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对我国家庭关系的演变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分析,父权的解体就是其中一项。而父权对应的君权的崩塌正是诱因之一,皇帝都没了,无君臣紧接着就要无父子了,然而矫枉过正正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正如梁文道道长在节目中说的,他们三兄弟一辈子都被身份问题困扰,谁是自己的父亲是第一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是善是恶这也都是身份问题。尤其萧峰本身作为契丹种,本应为辽国卖命,然而自己却在汉人文化圈里长大,让他对宋朝大开杀戒也实难下手。最终萧峰因为看到了宋辽边境的种种兵祸,终于明白,战争才是罪魁祸首,辽人宋人本无分别。萧峰的结局我们也都知道,以自己的一死换来了宋辽几十年的和平,百姓之福,苍生之幸。这其中就是金庸把自己对种族主义的思考放了进去。通过《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我们明白种族认同并非古往今来就有,种族主义的兴起更是阴谋与巧合的共同产物。而如果非要说清楚自己的种族身份,那么按照陈寅恪先生的“有教无类”来区分似乎更加合情合理一点。
另外,关于爱情的样子,金庸先生更是给出了很多范本,萧峰阿朱,段誉王语嫣,虚竹银川公主,以及阿紫铁丑,段正淳与他的一干相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哪一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金庸小说有这么多的优点,我最想说的还没说,那就是金庸江湖就是一个香港文人或者说是海外华人心目中的文化中国,这里有自己的一套法则,有文化有传承,有传统有爱恨情仇,但终究属于中国人,外国人读来恐怕理解不了。金庸的武侠就是古代中国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曲笔描写和瑰丽想象。你还敢说这不是经典吗?哪一部网络小说如果有金庸小说这些特点的一部分,恐怕早就进入主流文学的讨论范畴了。
4.
我们最后来说流行与经典的关系。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一定会流行,或者在当时或者在以后。《论语》是经典吗?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文人都读《论语》,流行不流行?《堂吉诃德》是经典吗?塞万提斯被称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堂吉诃德》必须永远被人铭记。而当时这本书问世的时候,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各个角落,人们讨论的都是这本书的剧情和人物,这还要怎么流行?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当时几乎人手一册,圣诞节因为这本书重获新生,流行吗,经典吗?张学友、周杰伦的歌当年流不流行,现在经不经典?我还需要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这头还要多铁才敢说流行的就不能成为经典?
《天龙八部》读完了,我还要消化一段时间,因为值得我思考和分析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还会写几篇番外来从各个角度分析这部流行经典。谢谢你,金庸;谢谢你们,浪费时间看完了我的一堆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