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四个章节,分别从建筑设计目的、建筑源于自然、建筑的任务和建筑的遗产四个方向,在每个不同方向的子论点上用生活的各个视角论证“建筑设计的关键词是:适合。”
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创造、组织、布置事物。设计师就是要让所有的东西相互适合。
什么是环境?它可被我们理解,知道我们身在何处;它可被操作,能够保护我们;它合乎道德,不可破坏资源;它是美丽的,能够被感受。
什么是我们时代的建筑?它能与此时此景相适合,既能满足建筑用途又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它能与未来改建相适合,因为现在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
什么是为建筑而建筑?“自主性”对很多建筑设计师而言是一个不可逃脱的诅咒——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美丽,任何有用的东西都是丑陋的;除了形式感、色彩感和三维空间的知识,我们什么都不需要……(PS:建筑师不是在为自己这设计,自主基于专业,而非个人喜好。)
建筑源于自然:
阳光与阴影、日光与黑暗,是我们对自然光的感受;
“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我们的责任重大。”“形势十分严重。”……我们常常用这些隐喻表达自己对重力的感受;
建筑、景观和城市赖以生存的地方是自然;在西方文明中,自然包括两个既根本对立又相互支持的观点——规律与不规律,这既是典范亦是惊喜的源泉;
建筑师需要知道怎样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因为我们依赖自然而生存!
建筑的任务:
1、保护:人体的三层“皮肤”分别是皮肤、服饰和建筑;
2、服饰:同建筑一样,同时具备功能和表达两种作用;
3、帽子:同建筑不一样,帽子不是集会的场所,因为两个人不可以同时戴一顶帽子;
4、外套:同建筑一样,往往因材质而得名;
5、空间和地点: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某个特定而有限的空间中;
6、个人空间:这是一种基本的“领地”概念,它一直与我们同在;
7、共享空间:建筑是一个启动机制,对群体互动来说,房间里家具和设备以及房间的空间形式都至关重要,就像和平会议桌常用圆形一样;
8、直线和中心:中心型地点和线型路线既是社会形式,又是建筑形式,群体在构建的空间环境里进行交流;
9、社会与自然:空间就是一个各个地方都有名字的社会;
10、仪式:建筑的乐趣之一就是入口处,是建筑仪式的开始;
11、固定模式:庭院为建筑提供了固定模式,在西方文明中,与之对应的城市形式是公共广场;
12、维持:人们从不同的方式将改进和维持相结合;
13、情怀:建筑创造的形式能够表达人类的情感,那么建筑就近似艺术了;(PS:这是建筑必须要发到的基本能力。)
14、理想:建筑有时看起来是指向未来的黄金时代。
建筑的遗产是形式:
走进建筑之前,我们体验的是建筑整体;站在建筑旁边,我们体验的是建筑的外观;进去建筑内部,我们体验的是建筑空间。 当形状同时拥有内部结构和内部组织时,建筑就有了形式。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总是喜欢透明,其常常不仅是一种视觉需求,更是一种社会需求;在建筑领域,透明既是物理概念,又是社会概念。 最初,“模块”是计量单位,现在,“模块”还是一种现代理念:为了使事物相互适合,现代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实现优化组合,这都是建立在某种模块化的基础之上。 在建筑学上,各种组合都通过“衔接”联系在一起,这在建筑表面和建筑空间上都有所体现。 体验“尺度”就是一种介于烦恼与困惑之间的快乐,建筑体验不只涉及人类尺度,尺寸和尺度相互关联,但并不相同,设计的精髓就在于如何达到适合!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就是与功能主义相联系;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就是与表现主义相联系;对新现代主义建筑来说,关键词就是标志性。 对于城市的生长和形式来说,城市民粹主义——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和购物的城市建筑,是体验式的,和城市碑铭主义——经久不变的城市建筑,这两种风格看似相互对立,但二者缺一不可。 建筑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真正的、动态的、复杂的对话关系,其处理的关键词就是“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