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我,就是表达出更多潜在的自我。婴儿自剪断脐带之日起就开始了其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和功能就是表达出更多潜在的自我。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长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而传统上认为社会化到成年期就结束。因此我们常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社会化的阶段分为:早期(出生后及青少年期);继续(成人后)、再社会化(有意改变原有的社会观念及行为方式,建立新的观念及行为方式。)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性别——指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道德社会化: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技能,而放弃旧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人生地图的过程。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将艾瑞克森人生八阶段的各种危机按时间次序,归纳需要放弃的东西如下:
无需对外界做出回应的婴儿状态、无所不能的幻觉、完全占有父母亲的欲望、童年的依赖感、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无拘无束的自由、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青春期的性吸引、长生不老的梦想、对子女的权威、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利、身体永远健康、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放弃,意味着新生。心理学家派克说: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死亡”当中,这个“秘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话题扯远了。
话说社会化过程就是表达潜在自我的过程。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某些技能的掌握开发有个“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比较容易,儿童某些方面的发展比较迅速。如果错过了此敏感期,儿童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有一种症状叫“述情障碍”,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某种神经症的伴随症状,原因不确切。其定义:生来没有没有自我表达能力,无法辩识自己的感受,也无法表达情绪,这部分人是情感上的“色盲”,因此对自己的理解也不深。
针对上述情况,设想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缺少环境刺激所导致的呢?大家熟知的狼孩现象不就是错过了发展“敏感期”,即便回归社会后,终其一生语言中枢或者发音器官也未再有大的改善么?
因而,为了激发孩子的人潜能,为了社会化过程中将潜能表达到应有的程度,应及早对社会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家庭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