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姥姥和儿子之间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
早餐时间快到了
儿子:“姥姥,昨晚你答应我早餐可以吃生煎馒头的,我要吃六个,喝一杯牛奶”
姥姥“吃什么生煎馒头,这段时间胖了那么多,不能多吃肉了,吃我做的炒馍……”
儿子“答应的又反悔,算了,昨天买的面包没吃完,我吃面包就着牛奶”
姥姥“天冷,喝什么牛奶,我做的面汤热乎着喝……”
儿子“我就吃面包陪牛奶了”
姥姥“牛奶必须加热,不然就喝面汤……”
儿子“姥姥,你这就是在逼我了,我很想骂人……”
“白眼狼,白养你了……”
然后,姥姥就很生气,很伤心。
其实,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同样在餐桌上,姥姥做的很新鲜的鱼,姥姥夹了一筷子送到儿子碗里,儿子看了看“姥姥,你别给我夹”,然后把鱼夹回盘子里,姥姥依然把鱼夹回儿子碗里“这鱼新鲜,吃鱼好,吃吧……”“姥姥,我吃自己会夹……”又一轮的拉锯战,结果儿子、姥姥两败俱伤。
在以前看到这种情况,我会帮着我妈说儿子,姥姥是为你好,你要理解,让吃啥吃啥呗,别惹姥姥生气……
回观整个事情的发生过程,我在思考,儿子所说的“逼”是不是想表达姥姥在“控制”他,他不愿意“被控制”呢?
不仅是姥姥,平时生活中,发号施令的话我也经常脱口而出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
并以“我是为了你好”、“都是因为你”为借口掩饰自己的“控制欲”。控制孩子活出我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他自己本来的模样。
现在我只是能够看到自己及家人对孩子的控制欲,却还不能使自己在“想控制”前闭嘴,这是我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父母需学会厘清“界限”,分清“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