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他们回城了
建国队里产生了俩个大队干部,一位是有实权的大队会计,一位是大队治保主任。建国他们真的是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尤其跟这俩位像哥儿们一样。二年多来,俩位烟也会抽了,酒也能喝了。虽然那个时候,大队里没有任何的可供知识青年供职的岗位,但俩位大队干部平时对他们在生活上还是很关心的。
阿新是大队里第一个离开农村的男知青,他是被选拔去参了军,那是71年的事。他的幸运,除了他自己表现好,队里推荐外,也靠得他这几年的身体锻炼。能去部队当兵,是知识青年在那个年代最为光荣,最为心动的出路。阿新就带着这个荣誊走了,离开了他苦苦劳作二年也值得回忆的直巷村。
建国可太失意了,同伴的离开,加深了他对前途的迷惘。七十年代初,整个国家还处在乱哄哄的wG中,建国的父母的工厂也是做做停停,社会上物资奇缺,学校的毕业生还在下农乡、下农场,看看那时的社会氛围,知识青年能回城根本看不到一点希望,想跳出艰难的农村更是显得遥遥无期。
李承军来得更勤快了,一空就往建国家跑。阿承是个直爽人,父母亲也是当工人的,他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念书,家里房子小,条件差,所以他也不太回到苏州老家去的。他感觉在乡下干干活,自由自在,没人管,自己身体好,做农活也不觉得十分的辛苦。他一直认为,知识青年到农村是要扎根一辈子的,国家也没有力量安排这么多人去就业。他说他也无所谓,苦日子过过想得通。况且他做农活已是一把手,干什么都行。他又练过身体,没人敢欺负他。阿承虽是胸无大志,却也是实实在在之人,他无任何奢望的想法,活得更是轻松自在。
李承军来建国处玩,队里的姑娘们最开心,阿承无忧无虑的腔调,讲话急促的苏州语调,说说俏皮话,讲讲山海经,比建国活跃而且有点可爱。
美和也感觉李承军与其它知青不同,他从没有灰心丧气的表现,他对现实的生活充满着滿足感,混身散发着年轻人的朝气。建国就不同了,阿新走了,好像他丢了半条命似的,整天皱着眉头,出工也懒了,最大的变化,他喜欢经常往苏州家里去了。阿承来了,他也高兴,陪陪他度度日子,调和一下他空虚的心。
同里知青玉华也是这样,打一天鱼晒三天网似的,整日不在乡下,乐得美和一人住着二间宿舍,这比住在自己己家里舒服的多了。
按照农村的习俗,女儿大了,就要嫁人,就要先配亲。队里十几位姑娘,玉珠啊,翠花啊,凤珍啊都一一的被定了亲,有本村的,也是外乡的。美和长得也算是漂亮,家里虽然穷,但看上她的小伙子还是有的。人家的女孩子都是父母做主的,美和家的母亲是不作主的,这婚姻大事是她女儿自己定的。对于人家媒婆的说合,美和竟然全不答应,她有她自己的梦想。她也许跟知识青年待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受到他们的影响也太大了,觉得自己早攀亲一点好处也没有,她有她自己心里的小九九的。
这阶段,建国一有空就往大会计主任家跑,他的父妈亲在苏州听到了市里要招一批知青到工厂企业去,据说,都是在上边有点关系的,他父母亲在努力地活动着,而农村的推荐也十分重要。所以他要争取一下这个机会。
虽然说,wG大大地让各行各业乱了一下,但是”抓Gm,促生产”还是需要的,社会上已经把全部的年轻人都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是企业还是需要年轻人补充的。而这一次,建国听到的传闻是正确的。
72年,公社有了上面招工的名额,建国一跤跌进青云里,大会计是真心的帮了一下建国的忙,去公社争取了名额,也许建国的父母也在上面的活动见了效,加上确实建国在农村这几年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他被推荐招工进了苏州工矿企业了。
建国在直巷村做了千日的农民,想回城的梦做了几十次。终于他的梦想实现了。
但是让仍在农村的其它知识青年想不到的是,到知青最后全部返城之前的近七年中,直巷村再也没有发生城市企业中途招工的故事。直巷村几十位男女知青盼星星盼月亮,只盼得望眼欲穿也没有盼到知青招工,建国是多么幸运的一位知青。
队里的二位男知青走了,回城了,朋友阿承再也不会来侃大山了。宿舍又成了小队的会议室,玉华的宿舍成了小青年唯一可聚会的地方。美和这半个女主人似乎是知青的代表,招呼着大家,每天晚上,队里唯一有电灯照明的房子仍旧是她们打绒绒,做针线活的再好地方。
同里插青高平也会经常来玩,他插在河的对岸队里,走过中间的水泥桥是很方便的。高平他不太愿意做农活的,家里经济条件也好,他说每年只需做点口粮钱就够了。高平经常到其它地方的同学处玩,他朋友很多,人缘是很好的,在念书时成绩一直就很优秀,活动能力很强。
高平这人跟其它知青不同,农活只做轻松的,他在政治上不太追求上进,只喜欢舞文弄墨,他有一种文人的浪漫情怀,这也许是文人性格的衍生品吧!以前他有机会一直往别的队里的小姑娘堆里钻,弄得乡下大嫂对他十分地警觉,姑娘们也有着远而敬之的味道。
建国俩男知青回城了,他又玩到三队来了,况且队里的玉华还是同学。
他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滿腔充滿着青春的情怀,能说会道的口才,真才实学的知识,阿平的本领是可打动人的心霏的,处世未深的小美和不知怎么搞的,会堕入高平这情感的旋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