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器物本来是没有的,经加工而成,所以有生于无。先有器物的形成,才会有空间出来,才可以使用,所以无生于有。有无就是如此相生。
在认知上来讲就是减少知识,抛弃成见。惟有这样才会有更高的认知,更大的智慧。到了这时候,就会行事不再极端,做人少了偏见,变得圆融。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是犀利的,而是睿智的大脑之下有一颗平和的心。
为学日益,是从无到有;为道日损,是从有到无。
所以,“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有物中空。因为中空所以才能容纳。
所以,“有之以为利”就是有知识是一种财富。“无之以为用”就是消除不同知识带来的偏见,虚怀若谷,才能不断学习,更上层楼。
因此,年少时,是从无到有,知识的积累阶段。但是,“智慧出,有大伪。”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偏见。所以要再把这些知识打碎,重新整合,为我所用。所以,年长时,就要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化繁为简,消除偏见,腾出空间,二次学习。
其实,人生也是修道,即“为道”,年长后要试着做减法,简单的追求,才能有实在的收获。
所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是太贪。如此遭致灾难,是得不偿失。
说到这里,困扰我半年的一个问题似乎可以解决了。
翻了几次《道德经》,每当想去弄懂所云,总是困在第一页,不知道该如何断句,查阅资料发现五花八门,终不知所从。
如今懵懂了解了一些其中内容,发觉这本书讲的就是“有”和“无”的关系,所以第一章作为通篇统领,也应该在论述“有和无”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合适的断句应该是这样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单独出来,且要和“欲”这个字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