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三个月看书很少,我总感觉看一本书前的自己和一本书后的自己会有了观念和认识上的变化,不是同一个人了,有没有那本书的经历,你整个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还是很希望多发生这些变化的。
经常听一些大咖讲,一天看十本八本的书,一年看几百本书,觉得很疑惑,是怎么个读书法才会实现,有没有现实可能,也觉得那些大咖完全没有吹牛的必要,象上次袁岳讲他看书速度很快,一天能十多本。
感谢老天给了个雨天,做了个阅读体验,完全不同于以前悠闲漫步似的阅读,实现快速阅读了三本书,《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第五项修炼》和《走出恐惧》,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有系统和宏观思维。不是专业书,不必拘泥于逻辑和细节,带着系统观和整体观阅读,就是先建立这本书的框架结构,大体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阅读的过程有强的舍取思维,觉得观点新颖和论述有力的的,给你新的知识增长和启发的,就留意,其他快速读过,欣赏的用笔划下,在旁边做感悟性的标注。
二、要有快速意识。感觉大脑在快速地转,眼睛扩大了视觉范围,有种快速意识,就像猎手在快速寻找猎物一样,很精准,知道要从书里吸收什么,目的意识性很强,手在翻书,一定不是一行行地细细读。
三、专注和投入。在看书的那刻,精力集中,大脑带动着身体全身心地投入,你的身体也知道你需要什么,只有思考和文字。
四、建立在已储备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跟走路一样,你有越多的走路锻炼,身体越好,走得会越来越快。知识都有相似性和相通性,《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和《走出恐惧》讲心灵成长,这样的知识已看过很多,很熟悉,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看得很快,《第五项修炼》把学习和组织作了串联,在组织团队这方面,我就选择了略读,因为和我生活相关不大,但能启发你可以借鉴建立学习型家庭。
五、回头翻一遍,写书评。读完一本书后,根据你的划线和标注,再快速翻一遍。写书评,不要写书的概述,就写你受到的启发和收获,甚至你看了一本心理学书,可能启发你如何做饭更好吃,这完全可能,我越来越觉得知识的关联是没有限定的,可以几本书联合起来写书评,收获更非同寻常。
发现快速阅读,其实吸收效果很好,不像想象的那样囫囵吞枣,并且效率很高,当然有些需要精读的书还是要精读,随着你阅读量增加,你快速阅读的越来越多,涉猎的知识越多,你的大脑越灵活,形成非常棒的良性循环。
我发现奇妙的一点,举例来说,如心理恐惧这类的书,你精啃一本书,收获和贯通的知识,不如你看十本类似的书,虽然你感觉他们在知识上类似,但大脑觉得是在接纳陌生和新奇的东西,大脑活跃度高,并且每本书都有独到的地方,都会给你不同面的启发,所以一定要重视量,重视量就要重视快速阅读,大脑远不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是开发远远不够的问题。
有的人说,一天看好几本书,多累啊。我原先也这样认为,甚至想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发现是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太缺少认识。一般人认为,看一本书,然后喝点茶,聊个天,发个呆,看会电视就是休息。休息的本质是神经得到有益的调节,喝点茶,聊个天,发个呆,看会电视,是你心理认为的休息,你看一本法律书,再看一本心理学书,再看一本绘画书,或你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这每一个行为,在你看来可能是累的行为,但它们交替组合起来,就是非常有益于神经调节的休息。为什么大咖们在你看来活得很忙很累,他们却很轻松很快乐,你聊天喝茶和他们看书学习工作是一样的事,都是占据时间,你从你的方式里获得快乐,他们从他们的方式里获得快乐,只是你心里认定了看书学习好累啊。
有所感悟后,我又看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讲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这神人把做事的时间精确到分,每天记时间账,连“时间下脚料”都充分利用起来, 你会觉得这日子过得多没劲啊,不得累趴下了,他说,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过得无比快乐,他的身体才特别健康,这老头活到80多岁,著作等身。作者说,通过他参透了一个人一生的秘密,这个秘密是怎么才能生活得更好,我参悟的是用有意义的事交替使用时间,一点也不累,恰恰相反,有益身心,不易老又长寿。(呵呵呵呵,伤害你身体的头等魔王--坏情绪都没顶点时间可占啊。)
所以生活不是象你相当然地认为的那样,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