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每个人都有多年的学习经历,也许你已考了很好的成绩,念了很好的学校,拥有很好的工作,但是你真的会学习吗?
问题1:学而不明
其实现在想想自己一直也是不会学习的,每天都是听课,记笔记,考试前多背多记,但实际掌握并不好,尤其在做大题时思路不清晰。究其原因,是对知识的了解是分散的,没有搭建成自己的思维网络库,更进一步说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如何解决
01 有明确的目标
在学习开始前,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初步明确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并随着对知识的掌握,不断确定新目标。
02 将知识进行联结
每一个知识点,既是独立的,又是相关联的,只有把所学知识搭建起来,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才能真正的运用自如。
03 启动元认知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思考,弄明白大脑是如何理解事物的。
多问几个引导思考的问题:我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对哪些地方还有疑惑?我可以用什么办法衡量自己的理解程度?
问题2:学而不究
这个知识点我知道了了,这个问题我可以轻松解决。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技能,但当我们真的要用的时候,却发现原来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是这么简单。
如何解决
01 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如果说有个办法能够评判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应该就是能否熟练的应用和教别人。
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考试可以得高分,但生活中对知识不会变通应用;有些人满腹经纶,但当别人向其请教时却不知如何表达;有些人堪称书法大师,但是让他教别人写字却完全没有门道。
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会应用、不会输出、不会传授,能说真的学会了吗?没有输出和使用的过程,并不能很好的对自己进行审视。
不要让自己停留在只学习的阶段,努力的输出,大胆的去教别人,过程中给我们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正视自己能力,让学习更深入。
02 发现问题,逐步求真
人们往往不能借助自己的知识,轻松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为什么会如此呢?学习太心急。习惯了直接获得答案,收获成果。而真正的学习,在掌握基本知识以后更多的是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之前听育儿师讲过同样的观点。面对孩子的提问,你可以选择直接给出答案,但不能所有的问题都如此。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能力去学习,那就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工具,如字典、书籍或是网络,让他学着自己参与其中查找答案。整个过程下来,不仅体验了求知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而且记忆更深。
问题3:学而不归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触到各种信息,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将它收藏保存。下一次想起来的机会都少,更别说用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没有将新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库中。知识依然像散落一地的积木,没有合体。
如何解决
我们学习新的技能,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如果把所学知识相互关联起来,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强。
学习的知识,就好比为盖一座大楼准备的钢筋,水泥,砖头,工人等等。而融会贯通的能力就好比图纸和总指挥,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这些原材料只能发挥自己的微弱价值,却失去了成为地标一部分的可能性。
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知识的建设者。找到知识的关联性,融会贯通,织出一张知识网为自己服务。
问题4:学而不思
学过了,也实践运用了,而当静下来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我究竟懂了多少,哪些地方理解不够清楚,能否用所学解决问题等等,仍会感到窘迫。原来我们并没有掌握,而是远远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如何解决
为了避免学习流于表面,常反思是一个秘诀。它可以辅助我们清醒认识自己能力,扎实掌握知识。
反思的来源有三:教育工作者,同伴,自测。
教育工作者可以直接了当的指明我们存在的本质问题,从更高的层次帮我们分析现状和问题。同伴作为我们前行的参照物,他的成败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而自测则可以最直观的发现自己问题。
如果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吸取总结经验,提升自身能力,进而调整个人目标,你的学习就完成了一个闭环。
总结
要想好好学习,请记住一下几句:赋予学习意义,扎实掌握知识点,搭建自己的知识地图,不断对知识进行融合,在实践中学,在反馈中反思,常学常思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