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1、2、4章,最重要

第3、5章,其次重要

第6、7章,不是那么重要

总结起来:平时占4,期末占6。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C   )

A.19世纪初期的欧洲       B. 19世纪中期的亚洲

C.19世纪中期的欧洲       D. 19世纪末期的欧洲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  B  )

(1)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       (3)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空想社会主义  (6)科学社会主义

A.(1)(3)(6)   B.(2)(4)(6)   C.(2)(4)(5)   D.(2)(3)(6)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

A.唯物论和辩证法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D. 彻底地唯物主义一元论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

A、 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   A )

 A.人民性      B.发展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6、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包括(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一生中两个重大发现是(BD      )

A.社会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   ABCD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人民性和发展性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     BCD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if !supportLists]第一章 [endif]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

A.实践与认识的问题         B.辩证法与唯物论的问题

C.自然界与社会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其唯一特性是(D)

A.具体性       B.现实性     C.多样性      D.客观实在性

5、时间空间只能是也必然是运动着的物质的(C)

A.根本属性     B.固有特性     C.存在形式     D.基本内容

6、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D)

A.根本需要    B.正确选择    C.根本保证        D.第一个前提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

A.物质的    B.实践的     C.意识的     D.能动的

8、我们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9、“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

[if !supportLists]A. [endif]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if !supportLists]B. [endif]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if !supportLists]C. [endif]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if !supportLists]D. [endif]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

[if !supportLists]A. [endif]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机械唯物主义

1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离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5、判断一个事物是否为新事物的根据是(  C )

A.后出现                 B.它的形式新奇

C.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力量的强大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   )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8、矛盾是(   B)

A.对立面双方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B.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D.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19、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C  )

A.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化      B.由偶然向必然的转化

C.向着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D.向同一方向转化

2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C  )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21、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内部矛盾       B.普遍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2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证明( D  )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

C.是质变向量变的扩张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23、事物的质变是指( C  )

A.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位置的移动

24、“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D)

A.量变是渐进的中断,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D.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变化

2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

A.认识事物的量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动力和源泉

28、事物的结果是由(   D)

A.一定的属性引起的      B.一定的结构引起的

C.一定的趋势引起的      D.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29、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过程(  B )

A.起决定性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强大的推动作用

30、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和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是(   D)

A.现实性     B.偶然性     C.必然性      D.可能性

31、现实可能性是指( C  )

A.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的可能性

B.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C.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D.已经实现的可能性

32、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 D  )

A.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

C.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消极服从于内容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

33、假象是指(   B)

A.与本质没有联系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D.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现象

3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35、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这种思维方法就是( C  )

A.归纳     B.演绎     C.抽象     D.具体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ACD    )

A.只有在认识正确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

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D    )

A.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BD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形

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D     )

A.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思想

C.朴素辩证法思想      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思想

5、下列表述,能够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BC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D.物极必反,因祸得福

6、古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指出祸与福这一矛盾的双方是(          BCD)

A.互相排斥的      B.互相包含的

C.互相依存的      D.互相转化的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BC      )

A.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会引起新的质变

8、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BCD      )

A.九层云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9、唯物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ABC  )

A.它揭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B.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C.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多种形式

10、正确的因果联系是(    CD      )

A.凡是在前的就是原因,在后的就是结果

B.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C.因果关系是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D.因果现象是一种现象产生另一种现象

11、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 BC      )

A.形式决定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

C.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起积极促进作用

D.当内容与形式不适合时,对形式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BD       )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13、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ABCD      )

A.归纳和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D.历史和逻辑

14、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BCD       )

A.意识正确反映物质       B.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C.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D.事物所处的环境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单项选择题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前者是直观的反映论,后者是能动的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5、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6、概念、判断和推理是(  D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C.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7、真理与谬误(   A)

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真理永远是真理

C.真理与谬误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D.谬误永远是谬误

8、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C.真理是永恒的,谬误是暂时的

D.是否正确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真理的发展过程是(  A )

A.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C.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过程        D.主观真理向客观真理转化的过程

10、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 B  )

A.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物质到精神的飞跃              D.现象认识到本质认识的飞跃

11、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  A )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C.事物内部矛盾的变化     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

1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D)

A.消极的过程          B.完全自发的过程

C.主观随意的过程      D.积极能动的过程

1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C)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14、“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C.认识是物质到思想的过程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D  )

A.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B.法官审理案件

C.作家进行文学艺术创造    D.农民播种小麦

1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是(C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照镜子式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D.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1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D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9、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则,犯了(  D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20、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多项选择题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BD     )

A.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认识的真正任务是(       ABCD )

A.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C.达到理性认识             D.取得规律性认识

4、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是(   ABCD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

5、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BC)

A.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     D.虚拟实践

6、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7、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ABCD        )

A.受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B.受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

C.受人的身体素质的限制      D.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8、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      BD  )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9、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的有(   ABCD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用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

10、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是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CD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2、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特征:(   BCD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13.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BCD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过程

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揭示了(ACD)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对一个具体事物认识的实践只是相对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是一个无限过程

1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单项选择题

1、地理环境是(B   )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2、生产方式是(  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B.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

3、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B)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

4、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A   )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B.阶级消灭的结果

C.人们使用暴力的产物                D.人们使用武器的结果

5、国体与政体之间是( B  )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6、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B  )

A.政党        B.国家政权        C.生产关系       D.军队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A )

A.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永久地存在

D.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而消灭

8、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

10、一些国家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D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

C.它们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11、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人民群众

12、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B  )

A.阶级斗争状况      B.经济基础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13、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  )

A.是否服务于经济基础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要求

C.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生产关系的变化

14、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就是( B  )

A.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一个集团压迫另一个集团

D.集团与集团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15、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B  )

A.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人口太多而造成的贫穷落后

D.国际经济斗争形势的影响

16、杰出人物是指( D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阶级斗争的政治代表人物

C.受劳动者喜爱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17、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说明(  A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18、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多项选择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有(  BCD       )

A.意识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

A.它是形成人类社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3、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表现在(     BCD    )

A.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B.唯物史观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唯物史观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D.唯物史观为观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的有(     CD     )

A.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B.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C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D.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会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5、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是(      BC    )

A.人对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驾驭的   B.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人的活动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6、构成生产力基本要素有(    BCD    )

A.自然界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7、从狭义看,构成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CD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  BC     )

A.社会意识是对科学艺术的反映

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  ABC      )

A.主观符合了客观             B.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人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10、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CD        )

A.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     AB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决定和影响

D.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它们(   ABCD       )

A.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13、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ABCD       )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B.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

1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BCD   )

A.人民群众可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B.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是(     ACD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C.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16、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17、社会发展往往面临着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CD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if !supportLists]第四章 [endif]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自然经济的特征是(  D )

A.生产       B.交换      C.消费     D.自给自足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 D  )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C.工人全部劳动的货币形式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6、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 )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社会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

C.社会产品的物质补偿问题     D.社会资本的积累问题

7、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 B  )

A.商品二因素决定劳动二重性         B.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C.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相互影响   D.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相互决定

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D   )决定的

A.劳动      B.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C )

A.相等       B.成正比      C.成反比      C.无关

11、产生了货币以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 D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12、产业资本循环顺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B )。

A.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D.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

13、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是通过( D   )实现的

A.价格始终与价值相等     B.价格高于价值

C.价值低于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4、资本积累就是(D   )

A.投资规模的扩大        B.生产规模的扩大

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在使用过程中(D   )

A.能转移自身价值         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能保持自身价值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C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17、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C   )创造的

A.全部劳动      B.必要劳动     C.剩余劳动      D.劳动

18、剩余价值率是( B   )的比例

A.m/c      B.m/v     C. m/C     D.m/w

19、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3小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C  )

A.从100%下降为50%      B.从100%上升为200%

C.从100%上升为300%     D.从100%上升为400%

20、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这两部分资本( A  )

A.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B.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形态

C.具有不同的周转速度               D.具有不同的周转方式

2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B   )

A.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个别价值等于社会价值的数额     D.以上都不是

22、资本价值构成是指( A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购买原料的价值与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D.劳动力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的比例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      ACD    )

A.发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

B.发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

C.包括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D.包括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      BD    )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交换产生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价值(    ABCD      )

A.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B.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C)与( D)之间的矛盾

A.私人劳动            B.社会劳动

C.社会化大生产        D.资本主义私有制

5、平均利润率形成(   ACD        )

A.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

B.使各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利润率完全相等

C.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D.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例

6、货币具有以下几个职能,即(     ABCD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下列办法实现的(   ABCD      )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B.降低劳动力商品价值

C.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D.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8、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CD     )

A.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现象                B.违背价值规律的现象

C.由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引起的现象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9、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BD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10、资本周转(  A B C D   )

A.就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B.其速度取决于周转的时间

C.其速度与周转的时间成反比    D.其速度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

11、资本家要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必须(    ABC      )

A.改进生产技术            B.改善经营管理

C.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D.提高商品的个别价值

1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CD        )

A.商品价值下降       B.劳动力价值上升

C.劳动力价值下降     D.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竟争发展一定程度,首先引起(  A )。

A.生产集中     B.垄断     C.国家垄断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A   )。

A.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

B.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C.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D.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D )。

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B.消灭经济危机

C.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5、下列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深化和激化的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现实中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

D.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趋缓和

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  C)两个基本方面。

A.经济和政治     B.政治和文化     C.对内和对外     D.军事和外交

7、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D   )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

A.消灭了     B.否定了     C.排除了     D.取代了

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

A.参股制     B.参与制     C.合作制     D.合伙制

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  B )。

A.垄断价格     B.垄断利润     C.超额利润     D.平均利润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多项选择题

1、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BC       )。

A.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资本主义        B.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C.其时间划分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   D. 其时间划分大约在19世纪20年代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BCD     )。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C.垄断与竞争并存      D.垄断使竞争更加复杂化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的原因有(  ABCD )

A.从一个短时期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主义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都还没有全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D.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某种自我调节能力,在短时期内能够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

4、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ABC     )。

A.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C.能使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

D.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其表现有( ABCD)。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企业经营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6、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正确的认识是(   ABD       )。

A.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B.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在短时间内自行消亡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if !supportLists]第六章 [endif]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D)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     D、空想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B)

A、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B、巴黎公社革命

C、十月革命D、新中国的建立

3.“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著名论断出自于(C)

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D、《资本论》

4.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C)

A、地主阶级     B、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农民阶级

6.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7.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C)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          D、自由资本主义

8.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A)

A、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B、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

C、共产国际的领导

D、社会主义方向

9.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   C )

A、遵循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B、严格参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

C、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D、符合马克思著作中的论述

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 C)

A、“三位一体”总体布局

B、“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C、“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D、“六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B)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A、生产资料公有制B、劳动

C、按劳分配D、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A)

A、《共产党宣言》     B、《共产主义原理》

C、《哥达纲领批判》    D、《资本论》

6.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7.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存在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存在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存在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存在状态

8. 共产主义只有在(A)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A、社会主义社会B、和谐社会

 C、小康社会D、自由人的联合体

9.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状态的是(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0. 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建构和谐社会

[if !supportLists]C、 [endif]实现“天下为公”D、实现“大同世界”

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简答题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二、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第2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简答题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真理相对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由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简答题

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首先,社会生产方式是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依据

(1)矛盾转换:我们党在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转化的客观依据: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论述题

1.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等制约。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3)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5)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if !supportLists]第4章 [endif]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简答题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2.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关系。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阻碍技术进步。

其三,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

二、论述题

1.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产生有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少数人掌握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资本家;二是多数人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这是雇佣工人,这两个条件的形成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2.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新兴的资产阶级采取暴力手段,使劳动者(小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同时把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在自己手里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它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即一定量的资本和劳动力。

①雇佣工人的形成,即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雇佣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严酷的法律强迫下,被迫走进资本家的工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典型。

②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采取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主要是农民),把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在自己手里;同时还掠夺教会地产,盗窃公有地等。

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掠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进行商业战争等方式掠夺了惊人的财富,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教材178页最后一段有典型事例。

可见,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掠夺史和罪恶史。

2.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形式上看是具体劳动,即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内容上看,不管形式有多大差别,都可以归结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种撇开具体劳动特点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的直接性与社会劳动的间接性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为社会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②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就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劳动二重性又决定商品二因素,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5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简答题

1.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二、论述题

1.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分析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第五种是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