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平新解
本章为《论语》:颜渊篇第六章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①浸润之谮(zèn):像水浸润物件一样逐渐传播的谗言。谮,诬陷。
②肤受之愬(sù):像皮肤感受到疼痛一样的诬告,即诽谤。愬,同“诉”。
【翻译】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有远见呢!
【感悟】
怎么做人才算明智
一个人能做到周围的人都说你的好话时,你就非常了不起。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时你对别人掏心掏肺,别人总不领情,你的付出遭人白眼这种事情是存在的。这不由得我想起一句话,学会闭口,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可能更明智,但别人的评价有时候左右你的情绪,此时该怎么办?下面看孔子是怎么处理的。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译文是: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这是孔子论述的是明智的问题,有道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能使无孔不入的谗言和诽谤行不通,那可真是明智而且有远见的人了。
我们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看,就会发现有的人攻击、排挤他人的手段相当高明。他们表面上是在说一件毫不相关的事情,可是其实让人听了以后就要产生联想无数,最后把“眼中钉”给除去了。被打击的人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就像是在皮肤上被轻轻地抓了一下,用形象的话来讲就像是被蚊子叮了一口。但是他的形象在众人眼里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比如有的人想排挤掉一个竞争对手,会在其他同事面前说:“某某领导很器他,他的能力很强,我真的很佩服。”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夸赞他,但是那些同事听了以后心里就不会这样想,因为人类的心理很复杂,嫉妒心是很多人都有的。像上面的这个人就是利用了其他人的嫉妒心,无形中散布了“威胁论”,这样也就等于孤立了他。这一点很像有几个国家总是在散布我们中国威胁论一样,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是要孤立对方,让对方没有发展的机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肤受之诉”的感觉。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一定要“兼
听则明”,不要轻易听了别人的小话。当然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要注意不能随意相信他人的“坏话”,这样就做到了孔子口中的“明”,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一个人能做到不受周围人的言论,就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只有知道自己的想法,让别人接受你,其实也不需要多说,做好自己,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就是一个明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