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互相矛盾的翻译触发,谈谈对概念的理解。
发现矛盾:
今天共读预习阶段,发现关于系统1的定义中的一句话,中信版本和台版的翻译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原文是这样的:
中信版:「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台版:「系统一是自动化的运作,非常快、不费力气,及时要费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
读到这里,会发现两个版本的翻译从字面上来看,竟然截然相反。于是回去找英文版,原文如下:
System 1 operates automatically and quickly, with little or no effert and no sence of voluntary control.
通过和原文对比,感觉台版的翻译比较靠谱。于是我当时的判断是中信翻译错了。
永澄释疑:
后来永澄老师在分享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点。他的分析是:中信版和台版的关于「自主控制」所只带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中信版: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对象是无意识的自主。
台版:它不受自主控制。——对象是有意识的自主。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当初在读到两个定义的时候,也觉得虽然表述上截然想反,但是想表达的意思好像是一致的。
测试快慢思考流程:
我们放慢动作,用快慢思考的流程图来跑一下看看。
初始流程
感觉刺激:
发现中信版和台版不一样
隐藏的解释环节:
对象是什么?
- 翻译的用词截然相反
对象的情绪如何?
- 无
对象的目的是什么?
- 是不是翻译错了?
- 我怎么判断谁对谁错?
直觉判断结果:
- 翻译错了
- 找原版核对
自我是否满意
到这一步,我只能判断翻译可能错了,而且方法也有了,找版原版核对,但不满意,进入慢思考。
从长时记忆中调取模块
- 调取英语阅读技能
使用模块进行解答:
- 「no sence of voluntary control」应该是「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感觉台版翻译的更靠谱。
对答案是否满意:
- 满意
思考结束,根据台版翻译更靠谱这个判定,进行决策,使用台版的定义来理解。
永澄老师释疑后的流程
起点:
对上一个得到的答案不满意,进入慢思考。
调用新知识组块:
要明确概念的对象是什么。
使用新组块进行解答
中信版: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对象是无意识的自主。
台版:它不受自主控制。——对象是有意识的自主。
这两个表达的意思都是:不受有意识的自主控制。
对答案是否满意
满意,思考结束。
与我关联
第二次的慢思考更加深入,原因是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知识小组块——「概念所描述的“对象”需要澄清」。在获得这个小组块之前,我发现我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很可能存在一些偏误,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那「概念」到底应该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呢?
为什么要更好的理解「概念」?
说实话猛地问到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觉得概念应该是思考的基本单位,当我们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的时候才能开始思考。如果我的概念理解的有问题,思考质量可想而知。
但是影响我们思考的并不是概念本身,而是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同样一个概念,高手的“理解”就很深入(有丰富的心理表征),普通的“理解”就很肤浅,只有一个简单的轮廓。就比如打乒乓球这个概念。世界冠军和一个刚刚学会打乒乓球的新手的理解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个不同的理解让两者对“如何打好乒乓球?”这样的问题必然产生不同深度的思考。
结论就是:更好的理解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思考。
那「概念」是什么?
先看看概念的定义:
** 来源:维基百科**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术语)同等对待。
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 - 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范围(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
概念内容(内涵)包括所有一个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
来源:百度百科
概念(Idea;Notion;Concept)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概念可以大众公认的,也可以是个人认知特有的一部分。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条件都是带有功能性质的。比如:杯子要有空间,才能承载。而且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而且是器皿类(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以杯子概念的含义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并且如果知道充分条件就能大概的反推出所属的事物或对象。因为它一定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联系。概念的功能还有:判断,描述,属性,范畴,定义(概念清晰度)等区别。
从以上定义中,我得出的一些推论:
- 概念是用来定义事物的:是用来定义一群或者一件事物的集合。
- 概念是一种对实体的抽象:比如大象,这个概念,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应该是一幅画面:“一个长鼻子、蒲扇一样的耳朵,很大的动物”。但是大象这个实体包含的内容却要多的太多,长什么样子,由什么组成的,习性有哪些等等。
- 概念可以用词语来表达:概念可以词语来表达,而且是不同词语甚至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比如book和书,都是对“书”这个概念的词语化表达。
- 概念具有外延和内涵:
- 概念的外延: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怎么才能理解「概念」
通过以上推论,知道了概念是什么之后,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概念呢?我觉得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取三个关键词:
对象:这个概念说的是什么?
范围:这个概念包含的对象的范围是什么?
属性:这个概念反应的对象都有哪些特殊的属性?
试下用这个三次关键词来重新理解下系统1的定义。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
对象:系统1的运行
范围:并未说明
属性:
- 无意识且快速
- 不怎费脑力
- 没有感觉
- 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
其中3和4都和动作相关,都有隐藏的主语。
从上下文猜测,应该是
- 「有意识的大脑」没有感觉
- 完全处于「无意识大脑」自主控制的状态
总结
目前对概念如何更好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知识阻塞,还没完全想明白。所以上面的思路还是有点乱,目前获得一个关键点是:概念所描述中可能存在隐藏的“对象”,这个一般都是动作的发出者或者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