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说的这本书《关键对话》让我感受颇深,因为它让我觉得沟通原来如此重要。
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父母不得已要外出打工。妈妈把刚满一岁的我丢在外婆家,托付外婆将我带大的,所以从一岁开始我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虽然外公外婆和大舅舅都对我和弟弟非常好,体贴和关心。但自从我懂事了以后,我就发现了我和其他同村的小伙伴生活的并不那么一样。其他的孩子都有父母陪在身边,他们可以随时向父母撒娇,夏天想吃冰棍了张口就可以问父母要几毛一块钱兴高采烈的去买冰棍。
而我不可以!
我记得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妈妈从外地回来看我,我在外面玩到晚上五六点才意犹未尽的回家,后来发现大家都在等我吃饭。看见一个女人站在问口张望,我没理会径自走进门,没想到她突然有些激动,“你这孩子,怎么玩那么玩才回来?”
我一点儿也不客气,“你管不着,我想玩就玩。”我傲娇的一看也不看她。
她有些生气,“我是你妈,你就是我生的我怎么管不着?”
“切,你是我妈又能怎样?”我一点儿也不害怕她,反而对她像是一个外来客一样对她来管束我感到反感。
我在外婆家待了十年,我从小就学会了看别人脸色长大,到村里玩周围不停的有大人对我们两姐弟开玩笑,“你们怎么还不回你自己家?老在你外婆家吃白饭呢!”
不懂事的弟弟执拗的说,“我家就是这里的!”
“这里是你外婆家,你家在好远呢!”大人们笑嘻嘻的摸着弟弟稚嫩的脸蛋。
弟弟皱着眉,甩开他的手突然大声吼“我外婆家就是我家!”
“这里又没有你的房子,你就是厚脸皮!”那些大人笑的肌肉都松弛了,而我愤然的拉着弟弟跑开了,弟弟突然哇哇哇的哭了起了,边哭边说,“我不要回自己家,这是我家。”
或许,我像他这样小的时候,也是偏执的认为我是这个村里的一份子。我也是挥捂着小手和那些大人们反抗,但后来我知道了,便学会沉默了。
周围的人都夸我和弟弟听话、懂事,因为我们总是不吵不闹,从不主动要求吃什么、穿什么,从来都是捡别人穿剩的衣服穿。
但,童年的我们谁愿意懂事呢?谁不想伸手就像大人撒娇要这样要那样呢?而我们不行,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不喜欢自己。
有一次,小姑婆从外地回来买了很多吃的,有牛奶还有很多水果。小舅妈看到了以后,就叮嘱我和弟弟,“这些牛奶你们俩不许吃,这是买给表妹吃的,不是给你们的,知道了吗?”
我带着弟弟悻悻的点头,弟弟似懂非懂的跟着我点头。
我拉着弟弟在长凳下坐着,我们听话的只能拉长了眼直勾勾的盯着表妹一个人手舞足蹈的边看电视边吃嗨了,我们俩在一旁偷偷的咽口水。
这种类似的情况其实自己已经经历很多了,我们从那个时候就学会了看人脸色,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不敢说,“我也想吃,能让我吃一口吗?一口就好了!”
我只想尝尝味道……
而弟弟偏偏有一次没忍住,拿着表妹没喝完的牛奶吸了一口,被舅妈看见了一把夺过去。“这是你表妹的,你不能吃!”
弟弟显然被吓了一跳,强忍着泪在眼里打转,不敢让它掉下来。否则会被说,“哭什么,去你爸妈面前哭去。”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很生疏,甚至陌生。
直到我十一岁那一年,父母从外地回老家把我和弟弟带了回去。但我们确实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沟通就是最大的阻碍我们的关系。
我和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一方面他们太忙顾不上我,而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闷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事儿。
总之,特别闷,感觉一餐饭都是各自吃各自的,光剩下筷子的声音碰撞瓷碗的声音。吃完我又跑回房间待着了。以至于在青春期,我和父母的关系很僵,在他们看来对我很失望,喜欢和小伙伴到处玩不回家也不告诉父母让他们担心。
甚至,我在初二那一年爸爸因为我没告诉他们独自晚上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而打了我一巴掌。脸上火辣辣的疼,心里却像被撕了一道口子。
我知道就算我和他们说了,他们也不会答应,很多时候我宁愿什么也不说。我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然而是事实,我其实也根本不了解他们,我只是凭我一惯的认知:觉得没人会真正在意我想做什么。
所以,那时候我从来不主动和父母沟通,只是任意妄为的做些让他们忍无可忍的事儿。
好多次,父母都问我到底在想什么,我选择了回避,因为我害怕,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小是这样,我甚至对父母也是这样觉得,那时候父母在我的心里和普通的亲戚没多大区别,只不是他给我钱花,送我上学仅此而已。
当我渐渐长大之后,我发现我身上存在很多问题,而想要缓解和父母的关系,我做的第一步就是沟通。
那一晚,我决定推心置腹的和父母聊一聊这些年我的成长,聊一聊我的梦想,聊一聊我的经历。
我和他们说,我不是不想和他们亲近,而是自我保护的盔甲太重了一下子没法卸下来。我常常习惯对妈妈大吼,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冲父母撒气,对于父母的关心又用一句“你懂什么啊!”给顶了回去。
现在回想起来,我总是在外面人看起来是个好姑娘好学生,老师每年给的评语都是:“乐观开朗,活泼积极主动。”可是父母对我,其实不止一次说过“失望”这个词。
曾经我没有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我最大的问题就是闭口不谈,想当然的以为父母会理解你,也觉得不管我怎么对他们,他们都不会离开我,所以更加放肆。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真的太不懂事了。
看了一本书,它真正的告诉你如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你们达到一个舒缓的目的。
关键对话:
当你们观点差别很大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强制表态,找到你们共同的目标。观点不同并不代表你们最终的目标不一样,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情绪,要理智的面对,得到一个双方满意的结果。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不是单单说话就可以解决掉所有的问题。而是想办法修复安全感,比如父母想让你读师范类学校,他们觉得工作轻松还有长假,而你不想学,你追寻自己的梦想。但你们都希望以后的工作能自在,幸福,这就是你们共同的目标。所以你可以说,不是你不想选择,而是你更想追寻自己的心不想有遗憾,我想父母也会理解你并支持你。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不是你一味的表达自己而是你也想办法引导对方说出观点,然后才能创建新的目标。
当你发现沟通原来这么有效又有趣的时候,你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发现这个世界这么有爱,多姿多彩。
我就是用它拉近和父母的关系,我懂他们爱我的心也懂他们的无奈和不得已,我学会了体谅和关心。他们也更了解了我,知道我其实真的是个挺懂事的姑娘。
我总结出沟通最重要核心的目标点就是:懂,换个词就是理解透。我们运用的这些方法为的就是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和让别人也懂你的想法。
今天学了这个沟通的理论,除了应用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我觉得还可以应用到阅读上,和作者无声的对话。举个例子,有时候遇到一些深奥的词句你可能会一下子不能理解,读不懂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从而你就看不下去了,觉得这本书太过于深奥。
这个时候,请你设想一下你和作者通过书的关键对话,作者传达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这本书影响怎么样?又影响了什么人?从而你会发现,不是这本书太过深奥而是你还没有用心读,你要抓稳作者传达的核心点。然后思考,这本书会带给你怎么样的新东西新思维?这些问题都弄懂了,你就懂作者在说什么了。
运用这个理论,我和周围的人相处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尤其是父母。我在阅读上也更容易抓住核心,而不是泛泛读完,过了就忘。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你用一生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