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爱孩子的方式却不一定是对的,当爱孩子的方式错了,或者爱过火了,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伤害而不是爱。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打骂孩子;还有的父母会把孩子一直严密地保护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生怕孩子接触了外界不好的事物而变坏;也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变成自己意志的延伸,总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这样强大的控制欲让孩子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这些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是父母口中的“爱孩子”,而这些错误爱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给予孩子这个过程中,总是想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愿望。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独立,舍得孩子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者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需要被尊重。
前面我们介绍了不正确的孩子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么曾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如何才是正确地爱孩子。
一、了解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
孩子生来就是一个精神胚胎,也就是说,孩子是带着思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精神胚胎经过不断的活动和操作产生感受,从而进一步产生智力来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整个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都是根据他内在的程序自我发展完成的。说到这里,可能家长就有问题了,孩子不都是由大人教才学会知识的吗?怎么变成了孩子自己就能认识这个世界了呢?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比如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阶段,他并不是在听大人说什么,而是更专注于看大人做什么。虽然很少听,但是这却不妨碍他们可以在生命的头三年里就学会自己的母语,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这说明了孩子是一个精神胚胎,他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依照孩子自己的内在程序进行认知世界的过程,而不是依靠外界给予的影响。
而我们知道,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智力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孩子的智力又从哪里来呢?您肯定想不到,孩子的智力也是从孩子的经验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大人教出来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有很多有趣的反应,比如他会喜欢盯著有动静或者有声音的地方看。其实,这就是他在认识和感觉这个世界,当感觉发展起来,孩子就有了感知力,就会重复地去操作,进而产生一定的经验,最终发展成智力。举个例子,小孩子都喜欢拿起东西之后就往嘴里塞,并且不断地去做这样一个动作,其实这就是孩子在感觉这个世界。他咬东西可能就是在感受软和硬的区别。当他感受到了并慢慢熟悉了这样的感受,就建立了“软和硬”的概念,就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认识。而这种概念、认识的积累,就会最终发展成孩子的智力,进而影响孩子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
所以,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依靠感觉和内在秩序慢慢建立的。这里说的感觉指的是孩子对世界触摸后的感知,而内在程序就是指孩子通过外部事物的有序认知然后建立的内在秩序。那什么又是对外部事物的有序认知呢?它包括事物的整齐、逻辑的清楚以及规则和原则。如果我们的父母经常打乱这个有序认知,孩子就糊涂了,就很难建立概念了。就像你在他不会说话的时候到处指东西教他读,那个时候他的思维就是被打乱的,就很难说出你想要的答案。所以说我们尽可能地让孩子亲身去感受一个事物,他才会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是一味地念给他听或者指给他看。
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是自己内在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外界的刺激和强硬施加。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混乱,动手能力欠缺。作为担任教育者的父母,了解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孩子正确的帮助。
二、怎样去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是遵循其内在程序后,作为父母的我们,才能知道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给予孩子良好的爱的环境。
良好的爱的环境,其实就是要求父母能够正确地爱孩子。如果爱的方式是正确的,那么孩子就知道这份爱是稳定的,孩子知道他不需要去讨好父母来获取关注,那么他就会把精力放在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相反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不稳定的,时有时无,这就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焦虑和恐惧当中,孩子很害怕失去你的关心,所以就会表现出一种特别依赖父母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可能并不正确。不正确的爱的方式通常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叫父母没有长大。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不会付出爱的个体,他们自己都没有长大,所以没有耐心去关爱孩子。比如有些男性在当了爸爸之后,下班回家依旧只顾玩游戏,对家务不管不顾,还抱怨妻子有了孩子就不关心自己了。不但没有担当起爸爸的角色,倒像是家里的大宝宝;第二种叫情绪化的爱,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开心的时候对孩子很好,不开心的时候就爱搭不理,甚至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这两种不正确的爱的方式都会在家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爱的环境。如果有一个长不大的爸爸,妈妈也许就会经常抱怨,于是孩子对爸爸就会不认同。而情绪化的父母呢,又导致孩子常常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特别善于讨好父母。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会对外界感到害怕,并且认为除了父母之外的人也会不那么爱他,所以对于外界比较抵触。一方面会显示出内向、认生、依赖父母的特质;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孩子焦虑、不守规矩、没有安全感。
还有常见的第三种: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有很多的父母会把孩子变成自己意志的延伸,总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这样强大的控制欲,让孩子活得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比如我弟弟,爸妈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对弟弟比较关注。小时候不听爸妈的管教,挨打也是常有的事。当弟弟22岁的时候,爸妈就急着给他找媳妇,弟弟不愿意这么早结婚,老妈却以死来威胁;如今弟弟马上30岁了,爸妈试图逼迫夫妻不和、欠债累累的他生二胎,爸妈单纯的认为只要弟弟他们生到男孩,夫妻关系就能自动修复。
在爸妈不断管控的下,弟弟变得没有主见,无法建立自信。原生家庭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那么当父母的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给孩子正确的爱呢?首先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他感知到你的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制止,而是要让他重复地去做,你只需要在旁边引导他安全地去操作这件事就可以了。比如小孩子想要端水给你,你要让他去尝试,当他没有洒出来的时候要夸奖他,而不是上前去夺走他的水杯,不允许他做这么危险的事情,要让他时刻能够感受到你的关爱和鼓励。
其次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归理性。这点是很多中国父母需要学习的。我们小时候一定听过这些话:“我希望你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你看那谁谁谁家的孩子,再看看你”……相信这些话会让你感到很不舒服,所以不要再把这些情绪传达给自己的孩子了。我们要清楚这一点,这些你认为是对他好的话,其实很多是你自己的希望和你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某种意义上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这样的父母是不是有一点自私呢?
最后,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并给他足够的耐心。之前提到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段时间是反应比较缓慢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让他慢慢地经历这个过程,家长和老师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鼓励他,而不是替他去做。不然孩子在上了幼儿园或者小学以后,还是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系鞋带,被同龄的小伙伴嘲笑。
三、鼓励孩子自立的一些建议
1、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
避免经常性地帮孩子捋头发,板直肩膀、摘掉线头、卷起裙边、整理衣领的动作,孩子们会觉得这些动作是对他们身边的侵犯。
2.不要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家长干涉太多、太细,孩子往往会不耐烦。如“妈—”、“爸—”,这意思是:“别烦我了,这是我的事。”
3.不管孩子多少,要尽量避免当面议论他们
经常有家长,当着别人面议论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宝宝有点害羞”、“我们家宝宝老不爱吃青菜”。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简直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4.让别人去问有关孩子的问题
在有人当面问孩子的事,如“你家嘟嘟很愿意去上学吗?”家长不应直接回答,而是告诉对方,“这个问题我们请嘟嘟自己来回答!”
5.尊重孩子偶尔出现的“没准备好”
孩子有时很想去做某件事,但是还没做好思想准备,或者身体还没有准备好。如果他想学游泳,但有点害怕水,家长应该回应“不用担心,当你准备好了,就可以下水玩了”。
6.谨防说太多的“不”
很多时候,父母用生硬的“不”挫伤了孩子的热情,孩子会感觉这是对自己的攻击,他会尽可能来反抗,他们会尖叫、发怒、骂人、不开心,他们质问父母:“为什么不能?……你真讨厌……我恨你,等等”。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并且认为自己的爱是最无私的。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一定要是正确的爱孩子的方式。
父母不是孩子的“管教者”,而是孩子的“协助者”。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协助他们活出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请让他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