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于戈曾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一定要多体验生活,你越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中用。干家务和不干家务的孩子就有巨大差别。
我妈单位里有个同事,媳妇第一胎生了个女儿,重男轻女的婆婆一直心心念念有个孙子,第二年媳妇又怀孕了,得知是一对龙凤胎,婆婆很高兴。两个宝宝出生后,妈妈上班去了,婆婆在家带小孩,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婆婆,在孙女很小的时候,就让孙女洗衣做饭做家务,要求孙女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而孙子却非常地溺爱,从来都不让他做一点家务。
3年后,姐姐和弟弟一起上小学,姐姐却在学校很出色,在班里当班长,很有主见,而弟弟呢,经常在学校打架,被老师投诉。
就是这样一对龙凤胎,女孩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后来又出国读研,现在是大学里知名教授。儿子连大学都没考上,整天呆在家做一个无所事事,好不容易家人托关系找一份工作,不是嫌累就是嫌工资低,现在惯成了啃老族。
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干家务和不干家务的孩子的巨大差别。不单单是身边的事例,也有研究数据作支撑。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有这样惊人的结论:干家务的孩子和不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还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孩子做家务能促进身心健康甚至学业成绩发展,进而导向未来的幸福且成功?做家务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01做家务的孩子成绩更优秀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身体各个部位的发展对大脑发展所起到作用的比例模型中,手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儿童期脑的结构和机能发育较快。大脑皮层分析和综合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其中首先是来自手的信号,劳动就是手的活动。在人的大脑皮层上调节手的感觉和运动的区域很大,形成了人脑独特的“手区”。
“手区”与整个大脑皮层都有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动手就等同于动脑,这也与我们老祖宗"心灵手巧"的成语不谋而和,可见家务劳动和大脑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家务看似简单,像收纳玩具、扔垃圾,能锻炼孩子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像扫地、拖地可以锻炼孩子大肢体动作,有的家务可以很好地锻炼到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大小肌肉群。
孩子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够锻炼很多能力,包括双手灵活性。现在很多小孩为什么写作业这么磨蹭,做什么事都慢半拍,除了情绪方面的原因,与从小不做家务也有一定的关系,不做家务的小孩,他的臂力握力就会很差,这个会影响孩子写字速度。
同时做家务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比如物品的归置涉及分类能力,做事先后涉及统筹能力和逻辑能力。经常做家务的孩子更善于思考。做家务活还可以锻炼他们学会听指令,培养他们的组织规划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些都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
美国学习习惯研究中心发现,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通常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02做家务的孩子更有自信
我想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自信,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自信是怎样萌芽生发的。
孩子2岁以前,处于全能自恋阶段,他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做的事情。比如饿了,有人来喂奶;尿了,有人换尿不湿;困了,有人来哄睡,孩子会认为是自己控制了这一切,活在这种全能感的美好幻想里。
等孩子大一些,全能感会褪去,但一种掌控感会留存下来。通俗讲就是 “我能行”的品质印刻进孩子的人格底层。孩子内心这种“我能行”的声音就是自信的萌芽。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想让孩子自信,就是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我很好,我能行,我配得上」。这就需要父母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探索,通过一件件事去累计成就感和掌控感。而家务劳动无疑是最方便、投资最少的能建立孩子自信的方式。
如果父母事事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心疼孩子,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享受成功体验的权利。
马斯洛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自我实现指的就是「自身价值感」。孩子要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比如在家里,自己能够做家务,自己能够给其他人贡献什么。人,不怕累,就怕什么都不会干,那才是自卑之源。
「我能不能拿起来这把拖把?我能不能把桌子擦干净?我能不能给家庭做应有的贡献?」孩子就是在做一项项家务时,不断地思考和寻找答案。在尝试和探索「能」与「不能」之间,渐渐了解自己,渐渐了解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进而建立“我能行!我很棒!”的自信。
我是有价值的!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正是做家务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行为出现偏差就特别焦虑,而不知每一个偏差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内在根源。心理内核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却常常被父母忽视。比如:我有选择的自由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这些都是人的内在需求。
做家务,付出真实的劳动,正是可以从内部影响儿童的「自我观念」,提高自尊,建立自信。
所以,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会越来越有自信。
03做家务的孩子更有责任心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家庭教育专家马蒂·罗斯曼教授曾做过一个有84名儿童参与的,时间跨度长达25年的深度研究。他追踪了84名儿童在家务上的参与程度,分别是3~4岁、9~10岁、和15~16岁。研究包括孩子的智商、家长和儿童互动方式、家务量、家务类型等等,然后分析孩子在25岁时学习、事业和人际关系的情况。
结果发现,相比起9~10岁或者是15~16岁才开始做家务的孩子,那些从3~4岁就开始参与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跟朋友和家人的关系也更好,事业也更加成功。因为「家务劳动,向孩子们灌输了为团体,为家庭作出贡献的重要性,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他们在成年后处事更加稳重,更有领导能力,也更有同理心。」
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啃老族,不好好工作,不照顾老人……没有一点责任感。然而这些巨婴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呢!在包办替代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不会有很强的责任感。
一个人,只有付出,才会知道珍惜,只有担负过责任,才可能有责任意识。
家务虽然是小事,但是孩子就是在这些小事情中明白自己身为家庭一员,有为家庭奉献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融入家庭,通过做家务,身体力行地去感受自己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力量感”,获得自己「有价值」「被需要」自我价值感,进而对家庭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
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份内之事,而且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专注力。孩子通过与家人一起分担家务,真切地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不容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孝顺。
04做家务的孩子职业更成功
哈佛格兰特研究,从1938年开始跟踪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其中有672名女性。
通过这长达76年的研究去试图找到一个答案:那些成年后幸福有成就的人有哪些共性?其中一点就是他们的童年都会做大量琐碎的家务。为什么从小做家务,今后职业更成功?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辅导员朱莉给出了答案:那些在职场成功的人,都有一种“卷起袖子踏实肯干”的思维。这种思维让他们明白,工作就一定会遇到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事情,我要做的就是解决它,而不是抱怨或者推卸责任。
拥有这样思维模式的人,在职场上就会更有主观能动性,拥有更强的责任意识“我的努力可以推动整个集体的进步,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成就集体”,从而就能更容易获得赏识。
而这种责任意识最初都是从家庭中习得的,家庭就是职场的雏形,当一个孩子在参与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让集体变得更好。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会有归宿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同时,在帮助家庭做家务的时候,孩子也发展了自己的同理心,可以更好地去发现大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而这也是特别重要的职业软实力。
在整个家庭生态系统中,孩子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其中一分子。这种集体感必定会迁移到职场。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过这样一段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父母对孩子万事包办,对孩子不是爱,是一种伤害。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实现真正的自由。
一定要放手让孩子参与家务,让孩子知道,面包、牛奶都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快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