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历时十年。自灭韩之战开始,每灭一国,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更值得关注的是,每一国的战争都不是一次完结的,抗秦的余波始终激荡连绵。唯独赫赫大邦的齐国灭国之前独享40余载和平,没有一场真正的战争,直至轰然瓦解。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尚。
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自姜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齐国疆域已经是濒临大海的大国,齐国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最后为秦国所灭。
自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历时十年。自灭韩之战开始,每灭一国,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更值得关注的是,每一国的战争都不是一次完结的,抗秦的余波始终激荡连绵。唯独赫赫大邦的齐国没有一场真正的战争,便轰然瓦解了。
齐国也有强国的基因
要说,齐国真是民风强悍之地,论尚武精神不弱于秦赵,豪侠之风冠绝天下。论军力,堪称战国中、后期秦赵楚齐四大军事强国之一。论苦战史,齐国六年抗燕而再次复国,天下瞠目。论财力,齐国据天下鱼盐之利,商旅之发达与魏国比肩而立,直到亡国之时,国库依然充盈国人依然富庶。论政情吏治,战国的田氏齐国本来就是一个新兴国家,曾经有齐威王、齐宣王两次变法,吏治之清明在很长时间里可入战国前三之列。论文明论人才,齐国学风盛极一时,稷下学宫聚集名士之多无疑为天下之最,曾经长期是天下文华的最高王冠。
如此一个大国强国,最后却表现得若此无声无息。要知道,同是山东六国,除齐之外全部渡尽劫波——人死、国灭、财尽。
转折点发生在齐国遭燕几近灭国的六年噩梦中挣脱出来之后,国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前的齐国,是左右战国大局的超强大国之一。在齐愍王与秦昭王分称东西二帝之时,齐国的强盛达到了顶点。
齐愍王即位时,战国七雄争霸兼并的战争已日趋激烈。从总体上看,齐、秦依然是攻伐征战的主角,其他国家主要是围绕两国参与争雄兼并大战。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在这一时期更是纷繁复杂。初出茅庐的齐愍王,雄心勃勃,急于成就功名。他希望凭借着齐威王、齐宣王两代赫赫霸业的余威,继续保持着东方强国的地位。其终极目的,是统一天下,自立为天子。
延揽人才的稷下学宫发展到齐愍王时代,威宣时代的那种盛况并未减弱,各国名士云集稷下,一时学士达到千余人。可齐愍王好大喜功,自以为是,无纳谏用士的雅量。许多稷下先生对他极力进行劝谏,但固执的齐愍王却一再拒绝他们的良言善策。无奈之下,稷下先生们带着失望和愤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令他们引以为豪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也出现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从齐愍王前期学宫的兴盛到后期的衰亡,便奠定他丧国亡命的历史悲剧。
公元前284年(齐愍王十七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齐将触子率齐军与五国联军对峙于济水旁边。齐愍王敦促决战,派人面见触子,辱而呵斥道:“你如果不尽力作战,我就灭绝你的族类,掘平你的祖基!”触子为此十分伤心,准备让齐军战败。两军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锣收兵,齐军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触子驾一辆车而去,不知去向。接着,齐愍王又派另一位将领达子统帅残兵在齐城门秦周之地迎战五国联军。情势危急但无物犒赏战士,为了激励战士,达子派人向愍王请求赏金。愍王大发其怒说:“你们这些无用的东西,怎能给你们金钱!”结果齐军与燕军一交战就败下阵来,达子战死沙场。
乐毅抓住时机,乘胜进军,一举攻下七十余城,齐愍王仓惶逃奔卫国。卫君避舍称臣,但齐愍王仍以大国之君自居,傲慢无理,结果遭到卫国人的驱逐。后又前往邹、鲁等地,邹人和鲁人也拒绝接纳。最后只好奔莒。楚顷襄王派淖齿救齐,淖齿被齐愍王任命为相。可淖齿无心救齐,却有心与燕国瓜分齐国。最终齐愍王被淖齿所杀。
在燕军破齐的六年之后,齐国跌入了谷底。府库财货几被燕军劫掠一空,人口大量流失,军力大为削减。凡此等等,都使齐国不得不重新谋划国策。应该说,这是齐国国策大变的客观原因。在田单、貂勃领政的齐襄王时期,齐国的邦交国策可以概括为:养息国力,整修战备,亲和诸侯,相机出动。然则,田单又迅速失势,齐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具有天下视野的大军事家与大政治家。
从此,齐国开始了迷茫混沌的转向。
观中国历史,举凡耽于幻想的偏安忘战政权,无一不导致迅速灭亡。夏商周三代以至春秋战国,大国将生存希望寄托于虚幻的盟约之上,置身于天下风云之外而偏安一隅,甚至连国破家亡之时最起码的抗争都放弃者,齐国为第一例
从抗燕之战结束,齐国便开始滑入了军备松弛的偏安之道——以侍秦恭秦为第一要务,得到皇皇40余载偏安。
按理说,春秋战国时代,对于整军兵备的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透彻。也就是说,在社会认识的整体水平上,对战争的警惕,对军备的重视,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而齐国绝非愚昧偏远部族,却竟然完全忘记了背离了这一基本认识;从实践方面说,田氏代齐起于战国之世,崛起于大战连绵的铁血竟争时代,且有过极其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兴盛的高峰。如此齐国,面对如此社会实践,竟然面对天下残酷的大争现实于不顾,而奉行了一条埋头偏安的鸵鸟国策,真是让人难以理解。然而,无论多么不可理解,它毕竟是一种曾经的现实,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历史。
于后世而言,除齐之外的另外山东五国抗争不断,却在汪洋血泊中走向寂灭,其最终结局与齐相同。不禁有人会问,结局相同不一样的历程,抗争有意义吗?
历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由最终胜出的秦人的铁骑完成的:没有那五国的抗争,齐焉能有一天的偏安?更何况40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