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房虽然没塌陷,但已颤颤巍巍,老态龙钟啦,家成了故居,连自己都不回参观,家乡成了故乡,只是块记载童年生活的地方。几十年里,也常因叔伯及兄弟们家的事回来,但总是一朝半宿,见的人不为乎邻里左右,说的话不过礼节性问候。我明显感觉漂,漂浮在家乡之外。
有一年夏天,妻要回老家照顾她病中的父亲,我也得以在家乡住了二个月。两个月不算长,但毕竟有十五年生活的根基,我毫不费力就融入了其中,象会游泳而多年不游一样,一旦下水很快就能俯仰自如。
回到村上,见大小男人都是清一色的平头,干净又显得年轻,即便是白发,看起来也不缘愁似个长,与夏天的背景也协调,凉爽又利索。当即就影响了我的审美观。
我天生自来卷,越长波浪越起伏,一不收拾就杂草乱飞,金蛇狂舞,城里人看惯了我的波浪,一下不习惯我的硬刷子,老婆笑话说,真成了憨头楞脑啦,同事见了先怔着,后辨别。好在没过半年,城里也流行开小平头啦。
平头是否就是百姓的标志?平头的流行,可否视为平民的自信,与平民意识的提升和觉醒?我不确定。
夏天,村里的四五点,最黄金。午觉醒来,一碗水下肚,人们便陆续到固定的地方集中了。村荫下,石板上,木椅边,不管辈份,不论男女,胡扯乱侃,有一言堂的,有辩论的,说天旱雨涝的,叙打工见闻的,聊名人丑闻的,论大国关系的,有眉有眼有根有据。这种饭场式闲侃,水平与机关办公室不差上下。这得感谢资讯的发达与平等。如今已没有哪个群体的整体落后现象了。顶多是你个人跟不上时代。
老家早已接上自来水了,燃气也送上两年了,宽带、闭路、资讯条件,与城里一样的通畅。农村住的宽暢,空气清爽,出口气都长。但为什么都往城里去?一是村里没有挣钱的地方,二是村里缺医少药连购物都不容易,三是村里没学校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振兴乡村。怎么办?我有两个建议,一,集中连片,合村并镇,把学校医院养老机构以及基础设施都搞的到位,有人聚集,才有人气,振兴才有意义。二:政策鼓励支持城市进入退休年龄段的人员,回老家养老,让城更年轻,让乡更安静,让城乡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