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为后果是指孩子的行为给自己招致的后果,也是外界对于孩子行为的反应,包括三类:a自然后果(天道无亲),b逻辑后果(人道有情)和c随意施加的惩罚(魔道无义)。
② 自然后果是没有人为因素的,也是个人无法拒绝的结果。理性而友善地引导孩子面对自然后果,就可能帮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学会尊重理性和自觉调适自己的行为。比如你提醒孩子天冷了添加衣服,孩子不一定听,那不必强迫孩子,让孩子体验跟天气对抗的后果,由此懂得敬畏自然和自我爱护。当然,家长可以改善提醒的方式,而不是直接下指令:“天气预报说明天要降低5度,提醒我们添衣保暖,你怎么考虑?...那衣服是我帮你拿出来还是你自己去选择。你好像知道自己的衣服收纳在哪里的。”
③ 逻辑后果是人为约定的或是约定俗成的,与行为相关的,合乎情理的结果,但是让孩子意识和接受的过程需要显示出尊重,并且是要出于对孩子的帮助,最后是孩子真心愿意接受的。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孩子发展因果认识,并自愿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跟孩子约定了早晨如果他起来得晚了,就要自己走路去学校,那么如果今天晚了,孩子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走路去学校,迟到的后果自己去坦诚说明和承受。二是积极向父母争取(而不是胡闹强求)送去学校,并承诺以后不再出现起晚的现象。父母不宜去责备孩子起晚了,以避免转移焦点。
④ 不符合逻辑后果相关标准,包括a没有提前说明和约定,b跟行为没有逻辑关系,c不是以尊重的方式让孩子承受,所以就d无法让孩子真心接受。这样的管教是没有教育意义的,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惩罚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也不可能给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其目的大概主要是出于教育者维护权威和发泄情绪。比如孩子早晨起晚了,本应该让他自己走去学校,但是家长还是主动送了,嘴上还不停地责备,这非但不利于孩子自己改善晚起床的现象,更可能导致孩子下意识经常晚起以报复家长,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强烈提醒家长,不要指望惩罚能改善孩子的行为,负性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帮助孩子发展正面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⑤ 成人加至于孩子不合情理的后果,会导致孩子发展出不健康的归因。比如孩子因考试不理想而遭受指责和警告,全然不考虑到可能试卷本身的难度以及其他同学的考试情况,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只认为自己愚笨和不努力。家长或许可以这样引导:“这次考试好像有些状况,其他同学的情况怎样?...哦,确实,考试难度也会影响你们的考试成绩。所以,这次的难度让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人的竞争实力是在没有难度的考试中体现还是在有难度的考试中体现?...你不知道你是否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让自己在未来关键的考试中胜出?...所以,除了这次考试的难度这个不可控因素外,你还会在什么可控的因素方面有所关注和调整?...”
⑥ 后果是孩子理解因果的重要因素。成人加给孩子的不合理后果会导致孩子非但无法发展健康的因果概念,更会破坏对话关系,导致教育南辕北辙。健康的因果思维有助于孩子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而这无疑需要家长以合乎逻辑的反应和慈悲之心来帮助引导,才可能得以真正的发展。比如孩子磕到桌子了哭了,如果骂孩子自己不小心,这是不妥的。因为骂他不是孩子磕到桌子后合理的该遭受的后果。不过,也有祖辈是另一个现象,就是当孩子不小心磕到桌子或者跌倒了,会去责怪桌子或者地面,以此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做虽然一时安抚了孩子,但是可能会助长孩子不合逻辑的因果思维。恰当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不小心磕到桌子了疼吧?让奶奶来揉揉。...你看啊,这个桌子本不想磕到你,但是它不会动。所以,我们不能怪它是不是?...那我们应该怎样呢?...嗯,宝宝聪明,我们要多加留意,有时候要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