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这一段便秘,在喝益生菌疏通肠胃,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火急火燎地上厕所,在陪着她聊天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得知,即使有点想上大便,果果宁愿忍住,也不愿意在幼儿园便便!
顿时,我好奇+震惊,再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她只是说自己没有便便或者没有很想上,我气急败坏的凶了果果一下。
果果委屈的哭了,我反而冷静下来,认真的向果果道歉之后,开始思考这个小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80% 的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大便
晚上,我给果果在英国的小姨打了电话,向她说明果果的问题和我的担忧。 小姨发了一份来自全国幼儿成长研究中心的报告:80%的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只有20%的孩子不受影响。
原来,这不是单个孩子的问题,而是大多数孩子共同存在的问题。那么,有危害吗?我第一时间查找了资料。
“孩子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完整,长期憋便,会使体内毒素增加,肠道负担增重。大便长时间留存,水分会丢失,变得干结,孩子轻则如果果般便秘,重则还可能导致肛裂。”
看完这段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果果这几天会便秘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呢?
为什么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
带着这个问题,我每天去接果果放学的时候,都会询问果果班级里不同的小朋友以及周围妈妈们家的娃娃,在询问了近50个不在学校大便的孩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回答是:
我不会擦屁股;
我怕大便臭着老师;
我就是不想在幼儿园大便;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根据海德的归因理论,我开始尝试找出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大便的原因:
生理因素
1.5-3岁,孩子会进入肛欲期,通过憋大小便,体验肛门、尿道括约肌收缩和放松带来的生理快感。
这让孩子从中获得了愉悦,并领会到掌控感、力量感,以及与别人区别开来的边界感。
孩子通过控制大小便,明白到自己可以控制、影响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习、遵守外部世界的规则奠定了基础。
但有时在幼儿园来不及去厕所,一个没憋住,孩子就会解到裤子里。
弗洛伊德说,很多孩子进入肛欲期后,至少会持续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有的4岁前后都会出现憋大小便的现象。
缺乏安全感
每个陌生的环境,对年幼的孩子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此时他们心理的恐惧感胜过了环境的新奇感。
当内心的安全感尚未得以建立时,孩子只能用尽全力来应对周围的环境,对身体里发出的信号会自动忽略。因此孩子往往会拉在裤子里或到家了才意识到要拉大便。
但每个孩子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期一般是不超过一个月。
如果孩子超过了一个月,还不能在幼儿园正常解大便,说明孩子的安全感并没有很好地建立,没有完全地融入幼儿园里。
羞耻意识的萌发
3岁以上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还会有非常明确的选择倾向。
对他们而言,屎尿屁属于自己的隐私。
在他们心里,只有亲近的人,才能知道他们要尿尿、要拉粑粑,才可以帮他擦屁股。
如果由他不认可的人来帮忙,孩子心里会不舒服,因为这意味着心里的安全界限被打破。
孩子唯独在能让他们感到轻松、自在、有归属感的人面前,才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大便。
老师的忽视
我们每个参加过开放日的家长都知道,幼儿园的教学注重统一化、整齐化、规范化。
很多幼儿园并没有给孩子随意大便的时间,孩子要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而大便是规定之外的「意外」。
如果孩子在要解大便的时候,遭到老师忽略、冷淡的态度,或看到老师嫌弃「臭臭」的神情,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避开这项让老师不喜欢的事情,宁可把大便憋回家,也不「麻烦」老师。
此阶段的孩子,以观察和模仿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旦孩子观察到老师不喜欢这种「意外」,他们很可能就会刻意避免这种「意外」。
所以说,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正常解大便的背后,是关乎他在幼儿园是否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秘密。
怎么样才能帮助和正确引导孩子呢?
1. 提前训练孩子自己擦屁屁
果果是会自己擦屁屁的,但是有一次却告诉我说,他们班小朋友(包括她),每次自己擦屁屁时,都擦不干净,有时候还弄到手上,老是被别人嘲笑,所以他们班小朋友都不上大便了,她也不愿意自己擦了。
所以,不管多难,一定要在家多训练孩子自己擦屁屁,学会这项「本领」,也会大大减少孩子的羞耻感。
2. 让便便成为轻松愉快的话题
当我们帮孩子擦屁股或训练孩子自己擦屁屁时,要带着愉悦的心情跟孩子对话:
「哇,今天看起来消化得不错哦,便便颜色很正常呢。」
「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擦得干干净净的。」
……
诸如此类的话,能帮助孩子放松因便便而带来的羞耻感。
同时借助一些绘本让孩子知道,拉便便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3. 允许孩子在便便上的小失误
孩子都是敏感的,当偶尔尿裤子或是大便拉到身上时,千万不要当众粗暴地处理,更不要批评,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我们可以这样安抚孩子:「你还小,控制不了大便,拉在裤子上没关系,妈妈帮你换掉就可以了。」
对于自己屁屁擦不干净的孩子,也要温柔地引导和鼓励孩子。
没了恐惧,孩子就不会惊慌失措,更不会抗拒。
4. 主动与老师沟通
对孩子而言,老师是成长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是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主动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可以向老师介绍孩子大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需要。
比如孩子不会解裤子、习惯性便秘、需要帮助擦屁股等,提供足够的信息,老师才能适时给予孩子关注和照料。
5. 不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
不要让大便成为每天的必须话题,孩子偶尔排便困难、不规律,并没有什么。如果天天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大便了吗?」
孩子反而会因紧张形成习惯性躲避,更容易诱发代谢紊乱,对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
我们需要做的是,留心幼儿园为孩子预备的食谱、老师为孩子们做的午睡、排便记录表,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
果妈写在最后的话:
排泄是很正常的事,不应该被轻视、被限制、被嘲笑,否则只会让孩子恐慌,无所适从,挫伤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心理学家说,好的幼儿教育,一定是贴近自然、身心的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能给孩子更多的自理能力和表达的勇气;
如果幼儿园的设施、氛围和老师,能给孩子更多便利、隐私、轻松、自如。
那孩子才能以本真、开放的情绪对待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大声地说出「我要大便」,教育才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