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语言朴实,谈及青年人日常生命所面临的琐事与理想抱负,皆从自省出发,谈自己的体会收获,带领着青年人学会思考,学会选择。他以一种温润的口气,平和的态度讲述生活细节。
早在100年前,世人急于近利,要“超效率”,但生活不仅于此。青年人是未来,听取老先生的意见,希望能让人在眼前与长远的取舍中更加从容。
谈读书,可培养趣味的敏感度,但选书也需谨慎;谈烦恼,让闲愁发泄,而让身心舒畅,人要“尽性”啊,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反之,动中取静,领略感受给予的美;而关于读书与救国,乃相辅相成,学生不要自诩身份,把社会看成待我改造的阶级,君子求诸己。共勉。
01 读书在世
将理想落地,将思想实践,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当文艺流俗,或束之高阁,皆非所愿。但正因任何思想的深刻,皆要细细深究,而追求效率不求甚解带来的矛盾性,必将让人陷入圈套。在世俗中时刻清醒不易,朱老提醒“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无论传统或时尚,如若不然,“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青年人需要有坚强意志,冷静思考而不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诚然,保持初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除了谈到社会影响,还谈及真诚纯粹的恋爱,而非“道德”的应该, “我为真正恋爱辩护,而不愿为纵欲辩护” 为人深省。也谈回“学业”,学问这东西,先博大后能精神,重根基而后高远,实在令我等夸夸其谈的学子惭愧;而“作文”,除临摹也要写生,需勤作描写与记叙。在“情与理”的辩诉中,问心的道德能与人幸福。 从学术落回生活,也是很有趣呢。
时间匆匆,如何把握? 粗浅阅读完十二封信,觉着这大千世界虽大,但依旧以我们的生活为主。朱老选了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摆脱”,人的欲望何其之多,而又被这些欲望束缚着。我曾以为无解,但其实在于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取舍,道理我们懂得,却难以放弃,“摆脱”不开。可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现实,如若一点一滴无法判断抉择,生活便将如故事一般草草收场,更甚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越陷越深。 其次,他谈到赶场子的游客,无法感受《蒙娜丽莎的微笑》。我相信游客或许得到其它的快乐,至于感受一幅画的美,就凭缘分了。让人有感触的是“走马观花”,我自己则体会到在不同角度的、不同程度的“随波逐流”。在不甚了解的不感兴趣的领域一带而过就好,然而在我欣赏的领域却抱有遗憾,对于喜欢的作品,我粗略地感受过他们的美,却未曾再次细读,只能任其在心中发酵。我们都过得太快了呀。
关于人生,他给出两个视角:台前与幕后,值得一品。
02 无言之美
关于“无言”之境,似乎重在心有灵犀。在生命的大面积留白处去体会感悟,那绚丽的色彩是心中的童梦。儿时注重表象,喜爱鲜艳的色彩涂抹一通,而长大偏爱那意境的悠远。当知识阅历丰富起来,便能感受那意在言外的美好。这“无言”可以是空白,也可是缺陷,等着我们去填补。
在老先生那个年代,亦有心情苦痛至自杀的才俊,他没有肯定,亦没有否定,只是提出绝世或绝我的处事态度,供人自己判断。教书十年,他看见许多人在“时间”和“环境”的限制下,忙于糊口,曾有的一点浅薄学问也逐渐荒疏。不免苦苦思索教育的目的,上一辈的“青年”追求、彷徨、堕落,这一辈的轮回,每个人的生命皆是一次。他说,青年人还没有深切的了解:幸福的世界里绝没有愚蠢者、怯懦者和懒惰者的地位。他依旧抱有期待,青年人立定志向做人,须有对时代,对国家的基本认识,须彻底觉悟。
03 反复实践
谈学问、谈休息、谈体育、亦谈交友与文学。这几样是青年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曾叛逆,不愿听劝诫,但依旧意识到其重要性。关于人生的态度,关于教育下一辈,时刻能从文中看出朱老“反求诸己”。他指出了当前现象的缘由,并未强加指责于青年,而是希望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及早纠正,或许从逻辑学出发去探讨“学与问”的奥秘,对于前人知识既不全盘否定也不拿来主义。而学校需要启发兴趣和指点门径,而不是灌输知识。
休息和体育则是相辅相成,乃调养生息的诀窍。而过度消耗自己的神气,只会让中国人在60关头后继无力,从此颓废,这或许就是环境影响观念了,而这环境则大多受我们交友制约,“与善人交,如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实在令人有感,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影响越大。以及“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似唯心主义,但的确是个人生命体验。但同时,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这让我对于交友有了更多的理解。
04 真知灼见
每每都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情感不能宣泄,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呈病态的花草”。世间有许多对文艺不敢兴趣的人干枯浊俗,生趣索然。怡情养性让我们从纷纭扰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不易但不失为崇高理想。 依旧给予我关于写作,新的看法。“只有诗人,而且只有一流的诗人,才配批评诗”。理解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那彻底了解文学,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想来许多事都是这个理,未来还有好长的路需要探索呢。练习写作不说谎,认清自己的限度,言情 说理 叙事 绘态,从基础入手,保持敏感四处留心,习文如习画,养成习惯、养成眼光,逐渐精进。
文学是艰苦的事,所以, 终有一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感觉到内心所感非语言所及,便从中超脱出来,有了艺术。而形散而神不散则具有无限琢磨的意趣,譬如爱情一经道破便似乎失去美感。既已体会到美,便绝不放弃。
若对美、对文字感兴趣,或想进一步提升的朋友,不妨读一读朱光潜老先生的书,必然有更深的体会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