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峰
杨澜说:“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平上。”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十反思。
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
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就必须使自己不断地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乃至于成为名师。
关于教师的成长,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反思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教师不能拿着一张旧船票,登上今天的客船,去重复昨天的故事。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通俗地说,“反思型”的教师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老师。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会查找许多专业上的理论知识,拓展思路,继续学习和深造,并向有关专家和同事请教,这样就发展了积极探索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使教师能更快地成长。
不断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备因素。对教育思想的认识,有一个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有一个从薄弱到丰厚的过程。从肤浅到深刻,从稚嫩到成熟,从薄弱到丰厚,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反思而达到不断提升的过程。
孙双金说:“反思乃个体成熟的标志。”
教师,在反思中去浮躁,在反思中寻规律,在反思中辨得失,在反思中出智慧。
第二:读书
著名教育家肖川有一个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专业引领。
这里的专业引领其实就是读书,读好书。我认为一个教师若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不善于时时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以滋润自己,那么在教育上他同样不可能走远。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关于读书方法,古人有读书七字诀:嗜之如癖、藏之为乐、用之随手、日之必读、注之摘用、类之均有、选之有致,说的非常到位。
关于读书,我写了一篇《十分钟打造你受益一生的读书成长体系》,到我微信公众号(学峰读书会)找到,那篇文章把读书这件事说透了。
第三:学习
人类当前所处的时代,已然是一个终身学习时代。
你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的能力才能代表将来。
教师最少要有三方面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纬度中,学科视野要纵深,人文视野要开阔,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要扎实。
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抓住每次外出听课的机会,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听名师展示课,学好的片段与评析;听青年教师评优课,学同题异构(找各自特点进行分析);听一般试验课,可找问题所在进行剖析。
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它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主要是学习能力的较量。
第四:写作。
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
作为一个教师,读了一些书,每天都在教书,但是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
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我们就要坚持反思与写作。
如果说读书是输入,思考是消化,那么写作就是输出。写作能帮助我们梳理思绪,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效果,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随笔是教师表达自我最合适的文体,因为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一缕哲思、一点体悟……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欣、未来的畅想、海天之阔、芥草之微,都可以成为随笔写作的素材,所思所想没有不可形诸笔端的。
此外,“教育博客”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有很重要的作用:1、博客能帮助教师激发专业自觉,2、博客能帮助教师寻找发展之路,3、博客能帮助教师迅速完善自我。所以写教育博客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形式。
第五:研究。
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边教学边研究,无一不是在教学与研究中逐渐形成他们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不搞研究的,凡是研究有成的教师,无一不是优秀的;没有当过教师的人搞教育研究,往往是空洞的理论而已;从不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到头来只能是个教书匠!
教育科研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带着一颗研究思考的大脑,思考平凡的工作。这里的研究思考主要指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思考、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其中,思考(反思)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由“单干型”向“合作型”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思想即生命,思想即处境!有思想才能自觉与自然引领学生的心灵,有思想才能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关于教师的成长,我学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经验,是李镇西的每天“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只要坚持这样去做,我相信一定会有大成。
总之,教师要善思、教师要善说、教师要善读、教师要善写。教师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做一位“学习型”教师,做一位“反思型”教师,做一位养成写作习惯的教师,这才是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教师的名师之路。
我是学峰,欢迎来我的微信公众号:学峰读书会。让我们一起用读书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