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语文课文研究,一路听,一直看,有所感悟但又颇感羞愧。
一篇课文需要准备多久?答案是:一辈子。这既是对语文老师工作的警醒,也是对语文教学的无奈。一生来备课,也是用人生来备课。语文教师首先对课文有自己切身的体会,然后才能试着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感动。而如果让学生得到最深的理解,这既是手法,也是方法。
虽然于漪老师“课内阅读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的揭示入木三分,虽然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承认朗诵是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到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上,朗诵在大多数的时都只是一种附属和点缀,究竟最后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用问题来引导,用问题来贯穿,究其根本,那些问题都是文章当中的重难点,所以看得见的问题,看得清的结果,握的牢的秩序,各个老师也落得个轻松。
教授语文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让学生考试成功,其次是让学生有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这个素养应该包括会看会说会写。我认为会说是语文能力当中最高的技能。
这个说可不是说感受,而是孩子与人的谈吐交流。这个技能如果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来培养,无疑对孩子是莫大的幸运。
在教授岳阳楼记时,两个段落当中的“登斯楼也”,我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读。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前一个轻松明快,后一个沉重迟缓。问一下学生为什么,自然而然就能引出对课文重点作者情感的理解。课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前一句读得豪迈而忧郁,后一句读得轻松而细微。这样不但将课文的难点突破,还使学生对于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得到更深刻的了解。这样整节课堂,我没有做更多的描述,依靠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这种理解是由内而外的,内化于心而形之于朗诵。我想这篇课文学生肯定会记忆很久。
最后我将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反复两遍,一遍悠悠地低吟,悄怆幽邃,一遍声嘶力竭,震天撼地!我想学生的心灵也一定得到了震撼!
在另一篇课文满井游记中我和学生对第一段压抑,第二段轻快,第三段满足的阅读处理,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刻。
在教授行路难时我重点让学生重点对李白感情的起伏做深刻的把握,然后告诉学生如果你此时此刻就是这样的心情,你会怎样读这几句诗,此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的朗读此起彼伏,当渐渐地学生有点疲倦时,我告诉学生可以试着像李白一样,把“行路难”,重复两遍。用不同的语调来重复。表达一种复杂的感情。拔剑四顾心茫然,心茫然。一句低沉而无奈。一句高亢而迷茫!
在教授现代文时运用朗读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
朗读教学首先建立在老师对课文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情感的适时激发上面。如果运用得当我相信语文课堂必然是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