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呆的久了,故乡便成了远方,远方变成了故乡。
家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家庭,是亲情,是道德,是伦理,是故乡,是父亲炖鱼的味道和母亲唠叨似的叮咛......千万个人,大概能答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少小离家对祖父是毫不夸张的叙述。15岁的他跟随姑父,骑着骆驼,从老家山西忻州代县,来到了内蒙古包头。之后他的子孙,我的父辈和我们这代就一直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祖父今年83岁,老家有一个不是双胞胎却跟他长得几近一模一样的弟弟。
2009年,我们一行人跟随着祖父回过一次祖父的故乡——我们的“老家”。对我来说,说是故乡,倒不如说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有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情。但对于祖父而言,那是他的家,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
按我们这边的规矩,我要管祖父的弟弟叫二爷爷。虽然我没见过这个老头儿,可是这个老头儿长得跟我爷爷一模一样,只是稍微有点胖。生物染色体和遗传基因科学在这个时候拿出了最有力的证明,告诉我眼前的这两个人是一对儿老兄弟。
真正意义上的老家和祖屋应该是在山上的村里,可是二爷爷一家搬到了县城。我们跟随着祖父一起,在二爷爷家住着。县城的环境和城市里没法比。所以那个时候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开了半天的车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需要仔细听才略懂的方言,各种不认识的人都来看我们......但是我在爷爷的说话和表情中,看到了他见到自己兄弟时的惊喜。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很难感同身受的体会跟自己分别多年的兄弟姐妹再聚一堂的感情。即使毫无血缘的二奶奶和我的祖母两个人也把手一拉的坐在了炕上开始话家常......
2009年到2015年,时间已经过去6年。在这6年里,我读完了高中,也即将读完大学。我现在大四,正在准备考研。自从那年在老家小住之后,我的祖父再没有回过他的故乡。一方面,因为他上了年纪行动不便。另一方面,父亲和姑姑正当中年,工作并不清闲。姑姑家的表哥已经有了他的孩子,姑姑还要时常帮衬着去天津带他的孩子。
我在离家不远的省会城市上学, 常常偷空回去看祖父和祖母。半开玩笑的问爷爷:你想家吗?想回老家吗?这个时候老头儿已经有点混沌的眼睛就会亮一下,毫不犹豫的说:想啊,怎么不想啊,只是年纪大了,要是回去就会给你们添很多的麻烦。唉。
对我而言,我的祖父母和我的父辈我们就是一家。对我的爷爷而言,故乡也是他的家,也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他15岁走出来后的很多年都没有回去过,因为那时候穷,没有钱。后来他在这边结婚生子,有了我的姑姑们和我的父亲。之后我的父辈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哺育下一代,有了我们这代......把家建在了这里。
故乡变成了远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祖父从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头发几近全白、略有耳背、走路还需要拄拐杖的老人。
故乡变成了远方,变成了时隔多年,才能在机缘巧合下偶尔去看一看的地方,变成了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却不能常去的地方。远方变成了故乡,变成了有妻子,有子辈孙辈,儿孙绕膝的地方。
我们的农耕文明延续千年,所以我们安土重迁。我们的祖先曾经很多年多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在这里繁衍生息。我们的文明在更迭发展,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传统、对家的概念。
问我家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家是故乡,家是亲人,家是朋友,家是在难过失意的时候会想起的地方,是漂泊游子的港湾,家是社会独立的人和另一半构成的亲密婚姻关系......家是个看似复杂的概念,它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我不知道即将远行的我,在这步入中年或是老年后会生活在现在的故乡,还是现在意义上的远方?那个时候的我会对家有什么样的感想或是感悟?人生几十年实在太匆匆,若不此时将现在对家的想法记录下来,只怕日后会忘记。
有空的话,不论自己的家乡,父辈的家乡,还是祖辈的家乡,一定彼此陪伴着、搀扶着再回去看看。
附上自制打油诗:
故乡是远方,远方有家乡。
家中有老母,为我缝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