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凝结着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她作为中医学的基础,被历代中医药学家分析解读。中医学研究至深处,当由医入道。而修行修道的重要典籍当首推《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留下的,关于描述“道”、“德”的书籍。对于修行修道者来说,学习《黄帝内经》,有助于纠正自己的“病”,包括身病和心病,从而使自身达到和具备《道德经》中所说的修行修道的道德规范标准,具备真正的修行修道的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真是妄谈修行修道。现在再次阅读了《黄帝内经》第一部分内容,感到深刻领悟黄帝内经,确实可以提高我们普通寻师访道者的认知水平,为真正的修行修道创造好的条件。
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大体上写了黄帝天资聪颖,“成而登天”,这里所说的“天”显然和我们现代认知到的“天”含义不同。这里所所的“登天”大抵为可以进入更高维度的时空。因为黄帝天资聪颖,和普通人不一样,对普通人经历过的事情感到不解,所以就问“天师”(这里说的天师可以理解为修行层次很高的传道之师):“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时天师歧伯说了说原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很容易明白,现代人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各样的想法,从而不断的生出各种各样的欲望。就像渔夫和渔婆的故事。当前的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更无耻的欲望,最后突破了底线,重新归于零。现代人的“精”、“真”被自己无休止的欲望耗竭了,生命就终止了,上天赋予的那点灵炁也同时散失殆尽了。《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真人是“死而不亡”,肉体死了,但生命的精华完好,实现了长久。反观我们普通人,肉体死了,生命的精华也飘散了,也就是亡了。
话说回来,我们普通人已经在世俗中浸淫了,从出生开始已经进入了“死而亡”的程序了,怎样实现逆转,而达到“死而不亡”,从而实现长久呢?现成的榜样就是上古真人啊。上古真人怎样实现长久呢?黄帝这样说了:“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怎样像上古真人那样去做呢?我们普通人好像能摸到点边的,就是“独立守神”了。如何去“独立守神”呢?提到“神”,我们首先想到精神。现代很多人倒是精神饱满,但是争强好胜,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是无知所导致的。相对于人类生存的这个自然界,人类够渺小的了,更不用说单个的人。当和他们说到宇宙的宏大时,有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明白,拒绝接受自己的无知,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有的人认为宇宙空间太遥远,自己好好享受就行,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这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麻醉,和他说这些也是没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如何做到“独立守神”,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做了描述。
这第二篇说到,我们必须得顺应这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得病。这里说的病,可能一开始,应用精密的现代仪器检测不出来,也就认为还没有病,处于“未病”阶段。等到各种因素作用下日积月累,进入“已病”阶段,现代仪器能检测出来并命名了。中医提倡“治未病”,也可以说没治什么病,因为“未病” 应用精密的现代仪器检测不出来啊,也就是没有病。没有病去治,现代很多人可能会哈哈大笑。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通过现代仪器能够检测的指标去确定预防方案,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治未病。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可以得知,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由“未病”阶段过渡到已病,要想产生现代仪器所能检测出来的病,也不是那么容易。若等到已病了再去治就晚了,就算能治,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对自然规律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可以说,我们人类乃至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依赖于大自然春夏秋冬等等的规律变化,而这之后更根本的规律,不外乎阴阳。这阴阳变化规律时时处处存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共有特征。
阳气者,若天与日。阴气者,本在五味。人生于天地间,依赖于阴阳平衡而成形体。天地的运行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运行,与此相应,人的形体变化同样按照这个规律运行。第四篇金匮真言论对此进行了描述。这仿佛很容易理解,是人都能合理的说上一嘴。但要说,我们普通人认为非常抽象的人心,也是按这个规律运行的,那就不容易去理解了。
通过经验,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西医看庙,中医看人。西医的水平是,越高一级的医院水平越高,因为西医依赖于约定俗成的一套规范化的逻辑严谨的诊疗程序。而中医则主要看这个中医大夫自身的水平如何,而与他在什么水平的医院关系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像第四篇最后说:“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在这里认为,中医的诊疗水平关键在于医者的心意。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是一定的,医者的心意只有认知并尽可能的符合这自然规律,才能尽可能准确的诊断治疗疾病。如果医者做不到这一点,就不会达到高超的诊疗水平,不能达到黄帝及其老师让人学中医的本意。
修行修道也是一样。寻师访道者的问道之心要符合大道规律的要求,也就是符合大道运化的“心意”。而现代几乎所有的所谓寻师访道者关心的是什么呢?五花八门,有的想得到超乎常人的能力,有的想获取在现代修行圈中的优越感,有的侃侃而谈希望真师发现他这个人才,有的总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妄图不劳而获,等等。这显然都不符合大道运化的“心意”。我们普通人的“问道之心”能符合大道运化“心意”的几乎没有。那我们普通人如何步入真正的修行修道之途呢?
修行界都说法财侣地,这是对极为复杂的因果关系运算的总结概括。可能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普通,有很好的天资,很多人认为自己资质不行,其实都没有必要。你所看重的那点天资,在至微至宏的大道看来如何?有限再大,除以无限,还是趋近于零,相当于不存在。同样,你看重的那点不足,也是相当于不存在。所以大家都是普通人,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寻师访道者要想有缘学到源于先天无为大道的真道法,首要条件是道法入世,这样你就有了得行道法的机会。寻师访道的朋友若能保持恒心、信心、朴心,那就总会有机会有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碰到传授或修习道法的人。这样,外部条件就有了,能否得行道法,最后的环节就看求学问道的诉求了:求学求道之心是不是在你心中是最重要的。比如,你认为某一门功法好,想学,但一听需要交学费,就打退堂鼓了。说明,在你心中,生出的一点点求道之心,一点点对功法的认可还不如一点点身外之物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