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读到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有两个人都很穷,分别得了100块钱。
前者呢,用这100块钱买了50双拖鞋,每个卖3块钱,然后这100块钱就变成了150块,以此循环往返,前者很快就积累了足够的财富,成为了一个有钱人。
后者就把用这100块钱,买了足够的生活用品,非常舒服的过了半个月,然后日子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身无分文。
有人会说,这个例子不合理,因为生存所需的物质是必须要占用金钱的。
将故事的人就改了一下故事的版本:
把生活必需品的成本计算在内。
有些人会花10块钱甚至更少去当作当天的生活费。然后剩余的钱拿去倒腾拖鞋,最后还是成了有钱人。
而有些人,给他200,300,甚至100万,他也是会买房子,车子等当作物质消费品,最后仍旧一贫如洗。
故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两个人,两类人的人生的差别很大,中间的关键在于资本意识。
在生活中,资本意识是决定资源分配的重要影响力。
(2)
认识一位朋友,毕业之后去创业。
前脚刚刚踏出校门,后脚就贷款给自己买了一台奥迪。
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要非得花这么多钱去装门面?
“他这个人肯定好面子!”有人说。
其实,搞奥迪也是一项投资,可以给自己营造无形的信誉度。
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项目要选择合作商,一个是坐公交过来的,一个是开车过来的,你会给谁?
车是一种符号,是地位的象征,同样也是实力的象征,也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资本。
是的,他好面子,但这个面子是一笔高收益的投资。
这个朋友,将来绝非寻常人能比。
(3)
我们大学生仍旧在读书。没有前面故事里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的是时间。时间的分配和金钱的分配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你的时间放在什么地方,是去当作资本去投资自己,还是去自由玩乐?其背后都隐藏着无边的陷阱。
开篇的故事中,有人总结说:“前一类人拥有着富人思维,后一类人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这样的说法虽然极端与片面,但的确有用至极。
真正能从长远出发,为自己寻找产生价值的手段或者将自己变成有价值是有所成就的必经之路。
(4)
孔夫子说过:“食色,性也。”
想要去享受,使自己吃的好,然后那XX的好,是人天性中欲望。
去做前一类人,必须要给自己的欲望做斗争,时时刻刻去克制着那股蠢蠢欲动的念头。
前一类人就不享受了吗?
不,他们会享受。
他们等到自己资本可以实现再生产的时候,就会享受了。
所以,他们与第二类人来说,更能忍受,更愿意忍受罢了。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沉潜下去,刻苦修炼,更能比其他人能忍受寂寞、枯燥。
你说会怎样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