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在乡村地名普查中,人们惊奇地发现,许多老地名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读来有一种亲切感。
查看目前沙家浜镇的地名,有许多都是从旧地名中演化而来的,按照权威理论的推论,这倒也是显现出了沙家浜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自信。就村名而言,不少行政村取名延续了古代名称的传统,也有的取名于当地的风景名胜。如横泾村、沙南村、昆承湖村、昆南村、唐东村、唐北村等,点明了所在村的位置;华阳村、红石村、芦荡村、朗城村等,一听就知道与沙家浜风景区和唐市十景有关;但还是有些地名,由于形成时间较短,文字又直白,还是感觉有些欠缺或没有韵味。
事实上,地名是本地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标志,这些名字融入了本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色。沙家浜镇原来有些地名、圩名,甚至田小名,都有它的出处。如唐市的马惊庵,据说是宋代康王骑马南逃,坐骑受惊得名,还能引出一则传说故事;尤家湖有块田的名称叫楼侧基,那是明末藏书刻书家毛晋的藏书楼汲古阁旁边的一块宅基;横泾村的潘家栅,那是一个潘姓农民看守防止昆承湖进来盗贼的栅门;唐市,那是唐姓居民居多得名;曹家浜北面的毛家宅基,那是明末清初藏书家毛晋居住的地方;横泾集镇以北的新泾,那是横泾新发展的延伸部分。由于历史变迁,有些地名因误传得名,如曹家浜北段的胡头村,原名应是芦头村,因芦苇丛多得名;昆南村的早头圩,原名应是灶头圩,因圩田形状如灶头得名;横泾村的沙石庵,原名应是舍宅庵,因邑人苏氏舍宅为庵;横泾村的双河浜,原名应是桑婆浜,因桑姓老婆婆首次居住得
名。有些地名,因现代京剧《沙家浜》出名后命名的新地名,这当然无可非议的。如阳澄路、湖滨路、春来大道、春来家园、芦荡村、红石村、阳澄新村等。当然,也有一些地名命名时缺乏深思熟虑,成为遗憾。如原沙家浜镇的文化体育公园,名称太简单直白,如命名毛晋文化公园或毛晋文化广场更妥;唐市镇上的繁荣街,这是一个通用的名称,没有地方特色。这就是一种文化缺失,以后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沙家浜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好好传承文化,这是每个沙家浜人好好考虑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