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基源植物:姜科山姜属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拉丁学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圆柱状,横走,棕红色或紫红色,有节,节处具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
茎丛生,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钝齿,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边缘膜质,叶舌长可达3厘米,挺直,膜质,渐尖,棕色。
圆锥形总状花序,顶生,长5~15厘米,花稠密;小苞片宿存,膜质,棕色,环形至长圆形,外面被疏毛;花两性,具短柄;萼筒状,长7~14毫米,3浅圆裂,棕黄色,外面被短毛;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厘米,裂片3枚,长约1.7厘米,浅肉红色,外面被疏短柔毛;唇辩矩卵形至矩状广卵形,浅肉红色,中部具紫红色条纹,长2~2.5厘米;侧生退化雄蕊锥状,雄蕊1,花丝粗壮,药隔膨大,先端阔,2裂呈叉形;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长约3毫米,柱头2唇状。
蒴果不开裂,球形,直径约1.2厦米,被短毛,熟时橘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10月。
生境分部: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广东、云南并有栽培。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药材特征:
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
气芳香,味辛辣。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药材鉴别(横切面):
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丁香油酚、蒎烯、毕澄茄烯等。根茎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一种辛辣成分,称高良姜酚。
药理作用:高良姜煎液(100%)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琼脂平板挖沟法)。在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略有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及黄连等。
炮制: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中药药性: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有热者忌服。
备注:
红豆蔻
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与高良姜同出一物,药用部位不同功效有别。
本品呈长球形,中部略细,长0.7~1.2cm,直径0.5~0.7cm。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
种子6,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黄白色膜质假种皮,胚乳灰白色。
气香,味辛辣。
本品辛,温。归脾、肺经。具有散寒燥湿,醒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