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生分开,一个一个片段进行整合,剪辑,那一定是一部精彩而又冗长的电影。可以将其定名为《电影人生》。不同于导演弗莱克.达拉伯恩特执导的喜剧,我想这应该是像王家卫导演一样,拍出那种无目的,非理性,充满不能回避的宿命感的荒谬世界的风格。但这里我却忽略了一点,他不用剧本去拍,不用这本“人生”去拍——这是学不来的。
三部式的电影倒是映射人生的一条好路子。上中下三部电影风格迥异,走完自己单薄的一生,减去细枝末节的繁琐小事,剩下的就是剧本。
蔡明亮导演我一直很喜欢,个性独立,与众不同。说到风格,我个人觉得没人能比他更独特,在珍贵且短暂的一个多小时里,他让杨贵媚在《爱情万岁》中的一个片段里,没有台词的哭了十分钟;过了几年后他拍摄的《行者》,李康生在镜头前走了二十分钟,依旧是没有台词。他没变,风格没变,文艺气息不减,笑。
回到正题。
第一部《电影人生》风格可以是《天使爱美丽》那样天真烂漫,出发点会是热情与善良——毕竟谁都有那个年代:心情好,空气都泛甜;心情糟,连蜂蜜都苦涩。但这也盖不住胸腔中流着滚烫血液的心。我相信这一点是可以演出的,别人到达不了,也无法触及的一种内在的东西,那是属于自己的。
插曲和片尾曲可以让陈绮贞来演唱。
暖心的童年片段是穿插整部电影的主线。至少我觉得,陈德声音沉稳,听又让人觉得安心。她之前的歌都是很素淡的感情,不足够复杂,就像年少时的人,足够单纯。但她又在她的不复杂中蕴含了很强的穿透力,写着小生活,讲着大道理,用最简单的旋律唱出最复杂的生活,唱出单纯的童年,唱出我们的年少。
很暖和,像初夏。
说远了,回到剧情上。
如果要拍童年,首先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几幅温馨美好的画面;
在烟囱口一定站着一位白胡子红套装的圣诞老人,笑脸盈盈地扛着满满的红包袱,屋里的暖气开的很足,圣诞树上的装饰灯也交替闪烁着。小孩把愿望慎重叠好放在袜子里,带着一脸的虔诚入睡,嘴角是一抹自己也没有察觉的微笑。
……
在广场上一定有一群小孩围着一个烟花,胆子大的孩子猫着步子,万分小心地去点绿色的导火线,一脸的紧张。“嘶”点火的小孩迅速跑开,“碰”璀璨的烟火把每个人的脸映照得五光十色,小孩们手舞足蹈,远处观望的大人脸上也挂着淡淡的微笑。
……
若让我尽情发挥,几个场景或许写完整个本子也没有办法完成。这里只是简单的提两个出来,不用进行太多润色,它本身就趋于饱和。
圆满收工。
第二部《电影人生》,哦,我现在并不想构思第二部,至于原因……
总之,先看看第三部。
第三部《电影人生》已经发展到工作以后了,风格可以是《时尚恶魔》一样,拼搏,上位,最后返璞归真。这里所指的只是电影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的风格我并没有想到可以用来与之相比较的电影。这或许可以说是我想法中最独特,甚至是最奇葩的地方——毕竟没有导演会去拍一对老夫老妻清闲且无聊的日常。
或许我的择词和想法多多少少受到了前段时间看到的张爱玲的作品的影响,想到形容晚年生活的词语,脑海里面蹦哒出来许许多多的华丽辞藻,我并没有从其中拈出一个最吸引眼球的词语,而是选了两个最无华的出来。
清闲,
无聊。
就像是枯枝落叶一样漂泊在缓慢流淌着的小溪上,一漂便是一天;一晃即过一年。
拼搏了一生,光辉了一生。褪去浮华,人比烟花寂寞。时间教会了我们等待,时代的列车轰轰烈烈地驶过,窗户外面会是几个熟悉的地点,曾经的街道。可惜这些我们都来不及去欣赏——我们透过玻璃反光看见自己,苍白渺小,自私空虚,蠢到天际,谁都一样,这般孤寂。
暮然回首,原来还有一个人现在背后,陪伴着我们一同孤寂,坐在藤椅上,看着花园里的花。执子之手,偕子孤独。
然后,
入土为安。
阿黛尔或许很适合来为这一部电影献唱,无助迷茫和孤独。这完完全全就是她的风格。心碎的灵魂,灵魂在心碎,加之她那深厚又磁性的嗓音,穿过冷冽的空气直击人心。都在共鸣,为故事,为生活,为歌,为孤独,为奋斗。
全世界,
无一例外。
第二部《电影人生》的构思开始了,在其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这之间夹杂着单薄人生中尤为浓重的一笔——青春。很奇怪,我对这个别人看了会感觉热血沸腾的词语感到不冷不热,看不出为什么。
……
朦胧间铃声阵阵,脸上感到热度。
睁开眼,周围的人正在收拾书包,老师正从讲台上收书离开。走出教室,阳光依旧,和朋友走在回家的路上,谈笑着走去。
一切恍惚如梦。
怪不得怎么构思不出第二部《电影人生》。
原来自己正走在这条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