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春节至今,我读了好些本书籍,最喜欢的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籍最先吸引我的是书的副标题“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之前有从很多书籍中都有接触到阿德勒的思想,也略读过他的非常出名的书《自卑与超越》。
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依然是超乎其他阅读的体验,大概得益于这本书采用的对话体方式,一位哲人与青年的对话,我是常常跟着青年一样发出质疑,看到哲人的回答后,有时觉得是颠覆三观的谬论,也多次有拍大腿的感觉,感叹道:原来是这样啊。
阿德勒对于自卑的分析,对当下的重视,对于人际的理解,对于勇气和共同体感觉重要性在我的内心久久回响.....
那些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也清晰了起来,对自己的认识也更深了一些。
我也不禁思考——阿德勒的思想在相隔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那么超前,那么的触动人心,大概也源于阿德勒的一生,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一生吧。阿德勒在家里的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三,样貌平平,身材矮小,成绩也不好,却有一个典型的模范儿童的哥哥。他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三岁时还目睹弟弟死在身旁,命运多舛的童年啊。所以,有了那句名言广为流传的名言“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所幸,阿德勒完成了他的童年治愈,实现了自卑的超越,并创立了属于所有人的个体心理学,让每个人可以从自卑情结中解放,获得自由,实现自我超越。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让我看到,要超越的第一道坎儿叫“过去”。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过去”决定,无法更改。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要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自卑情结还让人时时与他人进行“比较”,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
人际关系的钥匙在于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不管我们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常识,每个人的课题都必须自己承担,而别人的课题也是如此。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看这就是课题分离。爱谁、信任谁、帮助谁,那是你的课题,至于说这个人会不会爱你、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不会对得起你的帮助,那是他的课题。到这里,想起孔夫子的话:求仁而得仁何所怨。
书中的哲人多次用的比喻来说明: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
阿德勒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了自我接纳,每个人承担自己的后果,你才不怕被别人背叛,你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你才愿意做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简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就简单了。
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要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不必勉强自己去肯定,不要用直线去衡量自己已经到了哪里,而是要看看每一个刹那是如何度过的。阿德勒认为人生并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地的线 —— 人生是无数个“点”的连续。
自卑者追求幸福的方式是要先进步和成功,认为只有成功了才能获得幸福 ;而自信者的方式则是要自由的过好每一天。比如登山,你以为只有山顶是幸福的,登山的过程是幸福的代价。可是如果登不上呢?如果登上之后又发现更高的山呢?这样的生活等于是被某个目标牵着走,不自由也不幸福。重要的是我们永远在路上,并享受当下的风景。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算旅行 —— 是从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就已经开始了,路上每一处点点滴滴都值得欣赏。
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以,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读完之后,就想着一定要做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在三月里,邀请你来一起共读这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