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人又提起关于有人分不清门阀士族/士大夫/士的概念乱谈一气的老槽点,甚至还有人嚷着要“恢复士族”,甚是荒唐。发现这些带着“士”字的词语里,大部分出错的人对“门阀士族”的概念往往是最陌生的。中国历史上的门阀士族,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权的贵族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南北朝末期逐渐走向衰落,至隋唐至五代,则趋向消亡,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门阀士族享有的政治特权在当时几乎是无可比拟的,全盛之时,皇权都得礼让三分,比如大名鼎鼎的“王与马共天下”便是门阀政治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东晋时,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主政于内,王敦则手握重兵,对比之下,皇族的权势则显得弱了不少。而且士族的子弟世代为官,并借九品中正制把持了朝廷重要且显赫的职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而在经济上,士族广占田地,拥有大量的依附农民为之劳作,还有私兵部曲保护他们的安危,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不止一次的清查依附于门阀士族的人口和掌握的土地,因为士族隐匿人口,兼并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赋役的征发,但由于士族掌握的特权,大部分很难清查到底。而且,世家大族所掌握的部曲私兵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典型的如西晋末时,天下大乱,未南渡的一些北方士族聚族修筑坞堡等带有防御性的建筑,有力的抵抗了外族入侵和军阀混战,并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同时,势力的发展也使其大族内部的生产和生活相较外部也略安定,经济发展的环境状况要好很多。在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占有大量的劳动人口+掌握可耕作的大片土地+一定的势力范围的模式,使门阀士族在经济上的优势十分明显。
至于文化上,这一时期,不少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史学家、艺术家不少是出身士族的,例如书法家王羲之(琅琊王氏)、诗人谢灵运(陈郡谢氏)、史学家魏收(巨鹿魏氏)等人。因为士族几乎掌控了当时最优的文化资源,别的阶层大多只能望洋兴叹。
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特权,使得门阀士族具有极高的名望,成为当时世人仰望的对象,士族中人亦可睥睨皇权。甚至在他们走向衰落的时候的南北朝末期,士族还在世人心目中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北齐时,娄太后为自己的儿子博陵王高济娶清河崔氏的女子,还特别嘱咐“好作法用,勿使崔家笑人”。
到了南北朝,门阀士族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衰亡的道路。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和中央权力的加强一直是主流趋势。士族在诸多方面的特权自然威胁到了皇权和中央权力的加强,皇权开始逐步的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力,这一时期,士族自身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很多士族出身的人要么不学无术,要么自命清高,很多人只愿意担任所谓的清流雅职,这些职位大多没有实权。同时一直被门阀政治排斥的庶族地主势力开始抬头,对门阀政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军政实权逐步掌握在了“寒人”手中。加之社会动乱,杀伐时有发生,士族的人口数量锐减。门阀士族就这样一步步的丧失了政治上的特权。政治上特权的丧失使不少士族中人经济上也出现了问题,南北朝时,不少士族中人甚至扔掉了写着清高二字的假面具,为钱财与其他阶层相互通婚,而且屡禁不止。
至于隋唐,隋代科举制的兴起打破了门阀士族对选官的垄断,用人的权力又重新回到了皇帝手中,门阀士族累世为官的基础至此便轰然倒塌了。唐太宗时编修《氏族志》,武则天时编修《姓氏录》,极力压抑门阀士族的声望地位,于是旧门阀士族在名望上又遭受了新一轮的打击,对各种事物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微弱。等到了五代之后,门阀士族只是留存于史籍中的过往,再也回不来了。
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是一本正经科普和丧心病狂吐槽的分割线============
关于对士族错误认识以及奇葩言论的典型范例【非为针对,仅吐槽】
NO.1郡望为A的某士族的某支在B建立的根据地并兴盛壮大了,他就可以自称B地某氏了。【这种事情在士族出现的萌芽时期可能还好办一点,比如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等某支士族发扬光大了后就很难办了,郡望就抠的比较死了,再说谁不想借个有名气的老祖宗吖→_→】
NO.2恢复士族!【这是最荒唐的了,你有强有力的大宗族么?你有通天的权势么?你有人家谢灵运大爷抱着几个山头还哭穷的气魄么?没有就洗洗睡吧╮(╯▽╰)╭】
NO.3倡导学习士族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士可杀不可辱……威武不能屈……【看到这条第一句窝还下了一大跳,以为有人要倡导各种拼祖宗的精神了,到了最后才明白,哥们儿你是倡导学习“士”的精神。“士”在古代要么指贵族中的一个阶层,要么是一种对人的美称,要么是指读书人什么的。这种情况请回去抄古汉语词典相关词条一百遍不许偷懒。_(:з」∠)_】
NO.4我是某士族后代!我的姓氏很高级!你们的姓氏没地位!【啥都别说了,你先穿越回去吧,门阀士族已经没了一千多年了,现代社会不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