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西方艺坛,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等已经变成了一种人人乐于采用、什么都能表达的艺术样式。 以上有个名词,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包含哪些?
影像艺术、交互艺术、3D MAPPING投影艺术、装置艺术、数码艺术、公共艺术、虚拟现实艺术和空间设计艺术等。
今天的主角是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佼佼者,来自艺术殿堂意大利的“天蓝工作室”。
1982年成立于米兰的“天蓝工作室”(Studio Azzurro)是意大利当代艺坛最负盛名的艺术创作小组,主要艺术家有摄影师法比奥·齐里菲诺、从事视觉艺术和电影创作的保罗·罗萨、动画兼绘图专家莱奥纳多·桑焦尔吉和互动系统技术专家斯特法诺·罗维达。
“互动影像装置”艺术是该创作小组的主要创作领域,这类作品是一种能够对来自现场观众的动作和声响做出反应的环境,创作者将技术与叙述及空间融为一体,并将观众的参与作为作品的一部分,用一种情感化的方式来使用新媒体。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创作工具,技术和创新的存在没有窃取情感和灵魂的角色,对他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从1995年起,"天蓝工作室"开始了一项全新的、极富开创性的探索,这就是延续至今、不断完善的"感觉环境"也就是"互动影像装置"艺术。
和中国奇妙的缘分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天蓝工作室”第一次带上了他们的作品,踏上了东方这片神圣的土地。
当年,意大利国家馆展出了“天蓝工作室”的互动影像装置作品《感觉之城》,通过观众的参与,该作品讲述了特里雅斯特、基奥贾、卢卡、斯波莱托、马泰拉和锡拉库萨6座意大利古城的历史。
既不是罗马、也不是佛罗伦萨或威尼斯这样的世界名城,出现在《感觉之城》中的6座城市都是意大利的小城市。这些城市自北而南散步在亚平宁半岛上,代表着意大利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特征,象征着不同的元素和性格,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含义。通过当地居民的讲述,通过相关图像的展示,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那些原来遥远而陌生的城市即刻生动起来,变得真实可感。
大约300平方米的展厅灯光微弱。行走的人物影像被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投影机投射在玻璃屏幕上,观众触摸的手被感应器捕捉之后,触发特定程序,图像随之改变。多人同时触摸屏幕可以让多个画面人物同时说话,这个时候,展厅就像一个喧闹嘈杂的集市。
透过古老的街道、沧桑的建筑,追忆城市的历史,揭示那些栖居在古城中百姓的内心世界,是《感觉之城》的创作目的与动机。
“《感觉之城》是一座无法在书桌上设计的城市,它既不会冷漠的强加于周边的地域环境,也不是诞生于某一个人的想法,而是根据每次叙述而不断组合和分解;他不会终止于表象,而是拥有深刻、层次分明的内涵,同时充满人们记忆和情感的积淀。这是一个多中心的城市,它形成于很多人的目光和叙述之中,他们为参观者带来了至今走过的线路图、对曾令他们感动的地点的回忆,和他们对想象中地方之描述。”这是天蓝艺术小组对这件作品创意和表达方式。
在4年之后,2014年“天蓝工作室”来到北京,讲述他们的“可感知的博物馆”。以新型的多媒体传感语言为切入点,探讨了博物馆中多媒体技术与互动技术的表达方式及运用。
讲座结合“天蓝工作室”在上海世博会、米兰三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相关项目的经典案例的创作经验,从多媒体与博物馆学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所表现的重要意义及表达,博物馆中多媒体视频技术的表现方法,以及艺术收藏到艺术表达中的互动与感受,博物馆中敏感环境的表达习惯,互动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表达方式运用,创意在感知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等多个方面,围绕“可感知的博物馆”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深入讲解。
意大利的艺术家骨子里的美学基因
对于意大利当代艺术来说,对美的追求则无疑是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意大利美学传统基因的自发显现。
现在美术已经不能再称之为视觉艺术,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手段的同时运用,当代艺术已经变成了集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各种感知媒介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传统的平面和立体性实体空间被打破,当代装置艺术建造的是一个场域空间,它往往将观众完全包围,产生类似电影放映厅的效果,从而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震撼。与此同时,既定的艺术接受与欣赏模式被抛弃,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可以与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互动。
无论是摄影艺术,还是装置作品,抑或行为艺术,意大利人都会通过严谨的构思和细腻的制作,赋予作品以优美的形式。因此,许多意大利当代摄影、装置和视频影像作品不仅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甚至达到了美轮美奂的程度,“天蓝工作室”则是现代装置艺术先驱者和佼佼者。
意大利“天蓝工作室”代表作品欣赏
(文章部分资料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