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本书纯粹偶然,仅仅是序就让人充满期待,作者张沛超说:“太多人有很好的社会功能,但他们自己很不舒服,因为他们的自体在蜷缩着。”
我不禁自问:我的自体是否也在蜷缩着?
张老师说他羡慕苏轼。苏轼每到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糟糕的处境的时候,他总是能够过出滋味。
作者说,人生有三苦:求而不得之苦;得而惧失之苦;失而怀念之苦。细思之,深以为然。总结为一句话便是:没有的,想要;已经有的,怕丢;已经丢了的,怀念、想念。
四种远离苦的方法是:离苦得乐、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不苦不乐。
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受苦时的四种心态:难受、忍受、接受、享受。“接受代表着一种敞开的特质,没有很多主观上的评价;忍受其实代表着我们的内心对于所受的东西存在着分别……一旦我们的心是忍受状态的时候……自己已经给‘受’贴了一个标签——这是坏的,所以我要忍着。到了接受这个层面,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心态。”
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如同瑜伽的理念,敢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断觉知,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心结打开了,自然而然地就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自认为很客观的评价,其实不过是自己潜意识中的一种投射。
作者详细区分了什么是“追求自我”,什么是“追求自在”。追求自我像是在追求“我说了算”;追求自在是我说了不一定算,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存在的整体质量。
我被追求自在的这种描述深深打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都不一定算数,比如病痛,比如衰老,比如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我们可以去接纳自身发生的一切。或者,为了真正的自在,也可以适当追求自我——努力学习、锻炼、跟上潮流……
此书最让我受益的,是作者将愤怒分为三种:原发性、继发性和工具性。原发性的愤怒一般用来动员能量,让我们准备迎接挑战。比如原始社会狩猎时需要愤怒的情绪,战争年代保家卫国,也需要愤怒的情绪。这些都属于原发性愤怒。
继发性愤怒一般是用来掩饰悲伤和脆弱。我见过太多的人,本身自卑、脆弱,却会因一言不合而愤怒。这就属于继发性愤怒。
工具性愤怒一般用于控制别人。很多妈妈发现,自己一旦发火,孩子就乖乖地。于是,这些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这是将愤怒当成了控制别人的工具。然而,这会对发怒者本身造成更大的伤害。哪怕你假装在生气,你的内分泌系统却以为你是真生气,结果分泌很多激素,对心脏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不要老是拿愤怒来控制别人,因为它往往不会成功。
作者建议我们将愤怒转化为“不怒而威”——自信、坚定、不含敌意,就接近自在了。
我想到了网络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愿你有不伤人的教养,也有不被伤的气场。不伤人的气场,就是孔子说的“不迁怒”;不被伤的气场,也就是“不怒而威”了。
喜欢这本书,只因为它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语言描述却通俗易懂,能让人在自在中获得启发。当然,如果你有心结,感觉有些迷茫,它也许会给你些许方向,我将它称之为“自愈”。
愿你得以觉照内心的阴霾,愿我们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当然,自在的人生不排斥追求自我,只是,追求自我的目标,终究也是获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