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敏嘉 记录/小雅)转自《齐鲁晚报》青未了·心理版2014年6月15日
我也清楚,这世上哪有完美无瑕的人和事,但就是控制不住追求完美的心态。就像小时候写作文,别的同学写错字用涂改液随意勾掉即可,我不行,即使用错一个标点符号,我都得撕掉纸张重新再写,决不允许洁白的稿纸上有涂抹过的污痕。尤其在誊写作文时,准备工作隆重得像是在表演一场茶艺:先检查好钢笔尖是否有污渍,紧接着用抹布把桌椅挨个擦拭一遍,最后再仔细洗干净双手,才能投入到做事的状态中。做事认真的好处是我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坏处则是过于拖沓冗长,用我爸的话说“磨蹭的人心慌”。
从各方面来讲我还算拔尖,上大学年年拿奖学金,是学生会的主要成员;毕业后,尚处在实习阶段,因工作突出,争取到去法国学习两年的名额,回国后,我顺利留在了外企。光鲜的外在和我事事力求完美有必然的关联。不过,我似乎患了完美强迫症,对自己、对他人时刻用放大镜般的眼神去挑剔,总以自己的喜好,带着一种优越感去指点别人,反正我挺招人烦的。
和家人外出吃饭,我根据自己的推断,告诉他们太鲜亮的肉食不能吃,有可能是地沟油,果蔬饮料不能喝,百分百是香精色素勾兑而成的,结果落了个“事儿妈”的绰号。同事小范穿了一条浅蓝色的棉布短裙,我一眼就看见她身后面料的折痕,还有左小腿上的丝袜有一处像蚯蚓般难看的跳丝。精致的女人,怎么可以在穿着上如此马虎?要知道,我每次出门会根据天气、场合、心情,斟酌再三去搭配衣服,发现有瑕疵,我浑身不自在,仿佛路人都在盯着我出糗。我即刻给小范指正:穿起皱的面料最好别开车,包里多准备几双丝袜,以便随时更换。小范瞟了我一眼,连开玩笑带讽刺道:“谁娶你谁崩溃。”
也难怪,都 28 岁了仍是孑然一身。这不,上周末相完亲回来,见我撇着嘴和一副满脸的不屑,我爸问我:“说说吧,今天这位又有什么缺点被你发现了。”“他的头发很油腻,跟我说话时有几次停顿下来去撕扯指尖上的倒刺,还有……”我爸做出暂停的手势:“你又没看上人家?”“嗯,我可受不了一个人几天不洗头居然好意思出门的行为。”我妈不耐烦地打断我:“成天吹毛求疵挑别人的毛病,你就没有缺点吗?”
不是我鸡蛋里挑骨头,我实在无法接受令人不舒服的细节。有一次相亲,对方简直就是个话痨,而且爱插话。我提及去四川出差,那个人一听四川就像看到他家久未见面的亲人,立马神采飞扬且激动地抢过话题,他就是在四川上的大学,品尝过哪些小镇的名吃,现在是无辣不欢。此人很不讲究,拿筷子的那只手跟着说话的节奏到处指指点点,害得我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了,时刻担心筷子上的汤水溅到我身上,也完全失去了跟他沟通的欲望。
前几天有一条新闻:英国 19 岁的男孩丹尼·鲍曼疯狂沉迷自拍,曾为一张自拍照花掉 10 个小时,当他意识到不可能拍出完美的自拍时,开始过度服药甚至想自杀。看罢这条新闻,我暗自一惊,这不正是自己的翻版吗?尽管我没极端到要去自杀,但在细节上特别爱较劲。朋友给我绣了一幅十字绣,图案是莹净幽蓝的青花瓷花瓶,左上方配有一首诗词。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朋友粗心,诗词里那个“恋”字下面的“心”少绣了一个点。喜悦的心情顿时跌至谷底,我用各种理由安慰自己别再去纠结,可注意力完全被缺少的那一点占据了。两天之后,最终没能绕过迂回辗转的百爪挠心,我从墙上摘下画框,拿到绣品店重新修补。再次挂到墙上,看着完整雅致的十字绣,整个人才得以沁人心脾。
我活得的确累,凡事都想完美,心态也跟着愈加焦灼。昨天是上司第二次催我交 ppt 模板的时间了。ppt 模板我已经做好了,前前后后修改了四五次,总是难以达到我要求的完美效果。本来想做到完美极致,却拖延了工作,敏感脆弱的“玻璃心”紧跟着又胡琢磨开了:领导刚才皱着眉头,是对我不满吗?在他眼里我是不是能力很差呢?顿时,消极的情绪铺天盖地压得我非常低落。我好像走进完美的死胡同里,根本找不到变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