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风格?
不需要文字解释,闭上眼,你能看到风格就是奥黛丽赫本的优雅、诺兰的电影、丰子恺的漫画、张爱玲的小说、香奈儿的外套。时尚界有一句话叫:潮流易逝,风格永存。这句话放到哪里都适用,关于文学,关于艺术,关于一切人文社科类的东西,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才能脱颖而出,历久弥新。
所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真正有用并且关键的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让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让人一看到你的作品,就知道这是你的而不是其他人的?这是很多艺术家必经的思考之路。它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让自己与众不同。除了艺术家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个问题,这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悲剧: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使自己看起来与他人不同。
我们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追求人生价值,寻找存在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这一句西方谚语近年来人尽皆知。但是这世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一样的树叶,这句话被人们选择性忽略。我们坚信自己与他人不一样,但事实是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拼尽全力让我们看起来与身边的人有那么一丁点不同,我们在头上别一个发卡、在脖子上系一条丝巾、在手腕带一串手链,但我们买的发卡、丝巾和手链都是出自同一条生产线。我们的衣食住行,万变不离其宗。最令人不安的是,我们不仅在外表上相似,在精神上,我们也出奇的一致。
打个比方,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过是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提法。中世纪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中国,统治阶级从来不鼓励个人为自己奋斗。你的价值就是按照规则去做,做到了就实现了。没有自己,世界依旧安然度过上千年光阴。等到现代社会拉开序幕,资本主义兴起,商品需要被消费,个人就必须自己努力来赚取生活所需的物品。于是,自我价值就被提到人生目标的高度上来,消费主义盛行,我们被金钱束缚了头脑。
我们在精神上毫无差别,不要奇怪,因为我们有同样的历史、同样的疑问、同样的局限,所以在同一秒钟,千百万人可能与你闪现同一个念头:去死。
当你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其实很普通的时候,真的,会想死,因为你一直追求的个人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全部显得渺远了。这种感觉就像站在高山之上,眺望群山万壑,磅礴雄浑的造化将他的一部分作品静静地展现在你眼前,在这种强大无匹的力量面前,你会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当这种无力感脱离广阔的视野,在日常生活中来拜访你时,你的世界就被摧毁了。然而当你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的时候,这时候你才真正成为一个人。
《京华烟云》的最后,姚木兰在逃难的路上看见成千上万的灾民,听着山谷里的军歌得到了解脱,小说到此戛然而止。那是她人生的第二次解脱,第一次她在懵懂中发现了自我,这一次,她丧失了自我,重归于平凡。
一个人,当你溶入人群之中,你失去了自己,但同时获得了所有人。
这就是人类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