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的家庭期待
根据我们的研究,以及德国海尔姆斯·史第尔林提出的派遣理论厌学孩子的家庭常常还有一个特点,家长(祖辈或是父母)会将自己生命中未达成的期待,以一种“致病”的方式,寄托在孩子身上。
期待过重,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孩子当下的能力范围。而在这些期待中有一部分是家长自己未完成而又心不甘的心愿:“一只大鸟,自己飞不远,就在窝里孵一只小鸟,让小鸟替他去飞。”事实上被家庭寄予过高期待的孩子容易出现极端的表现,他们要么心中有一个执念:“我不能让家人失望,我要努力学习,他们会默默努力压榨自己;要么就是极度的反抗,父母越希望他做什么,他越不顺从,甚至不惜用厌学或逃学来保护自己。
在今天上午来找我的做咨询的家庭就是这样,孩子从小学一直都是前三的学霸,到了初中出现了躯体化无法继续上学,他在治疗中沮丧的说,也让父母大吃一惊,说:“我从小就像一只过载的骆驼,背上都是妈妈的期待,我从小就被冠名为“学霸”,我已经习惯了“学霸”这个角色,现在初中的生活、课业的压力增大,我每天都精疲力尽,我每天都全力以赴,我每天用尽了全身的力量,我每天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再也回不到前三的学霸状态,以我现在的状态我是回不到从前了,同学们都在紧张忙碌的学习,而我现在只能在家休学,我不敢想未来,我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我未来该怎么生活,我该怎么吃饭,我能否养活自己,我能有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想到这里除了焦虑,就是绝望,感到活着没有意义,不如死了算了!”
有的父母虽然嘴上未明确给孩子提要求,但会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隐晦的是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期待这种潜意识层面传递的期待同样影响深远。一位在海外留学的16岁的女孩说:“我妈妈从不跟我提要求,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她对我饱含的期待他对自己职业上的失望以及对老公的失望,常常说只有靠自己,听得多了,我也觉得我的人生要靠自己,但有时候学习太累了,好想休息一下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自动跳出来妈妈叹息的表情就会想起妈妈说的话,未来只能靠自己打拼,于是我就不由自主地用尽最后一丝力量去学习。常年的学业压力,以至于现在学业上有一点压力,就感到心慌、气短,失眠,看不进一点点书。”
家长给予孩子的高期待,常常会引发孩子的厌学、焦虑障碍。那么给孩子什么样的期待是合适的呢?大体来说,合适的期待应具备以下条件:1)它会稍微超出孩子当下的能力,但通过孩子的努力,花些功夫能够达成;2)它需要和孩子自己的理想有契合之处,而不是让孩子放弃自我,转而“接盘”父母的全部梦想;3)避免不同家长给予孩子的期待彼此矛盾;4)当孩子想到家长的期待时会有一点紧迫感。做成了,会让孩子觉得被父母认可;如果做不成,孩子也不会觉得父母就不爱自己了 ;5) 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工具性支持,让他们能够从身边可及的一个小目标开始,逐步去实现家长的期待;6)做言行一致的父母,千万不要口头说一套,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套。比如我曾经见过一位父亲,嘴上说对自己16岁女儿的成绩没什么要求,说孩子你学习学成什么都可以,但实际到分班的时候,却希望女儿一定要留到重点班。最后女儿直接用不上学,抑郁发作来表达自己对父亲这种“言行不一”的愤怒。
你可以参照以上标准,重新审视自己给孩子的期待,并做必要的调整。这样一来,也许你给孩子的期待就会变成一剂鼓励孩子成长的良药,而非使其厌学、焦虑、抑郁等。
2023年2月19日随笔 王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