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归根
最近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以及《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完后,猛然发现这两本书竟然有一个共同点:文字最后的走向都是归根了。《教育的美好姿态》的前几辑里谈到的都是关于教育和教学给予的滋养。然而最后一辑《世界,别与我争夺》文字指向了自己、家人、师傅,这些与自己身体生命和思想生命息息相关的人。书中《如果有一天我不在,树在》以抒写对父亲的怀念作为了本书最后的篇章。读到此我似乎找到了一种思想的根源。《林清玄散文精选》最后的文字也是在书写着老师、家人、特别是多篇的父母。我不知道这只是编排的需要,还是……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是先到达了作者生命旅程的某一段高光时刻,享尽美景后,跟着作者追根溯源寻觅到了支撑高光的基座-------原始生命的本源----父母。好像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到达远方。好像只有来到这里,一切的发生才是那么的真实。令人心安!
这是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人生哲学思维的体现?
或许我的感受太粗浅,但我觉得深刻与深情或许就是与文字归根有关。
那么,这是不是引导学生写作的一个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