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香片
做家务无聊,习惯搞点背景音乐,想起一位热爱古典音乐的朋友曾说:听着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做家务,拖地都很有节奏感。手头没有帕格尼尼,抽出一张舒伯特的经典作品CD放入音响,舒伯特的音乐柔和舒缓,虽然不能用来寻找拖地的节奏感,但确实让人心情愉悦。又想起最近正在看的书:杨照的《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其中写舒伯特的文章中提及舒伯特的一首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据说经临床试验,这首乐曲对安抚躁郁症状有帮助。看来舒伯特的音乐不光可以安抚躁郁症,也可以驱散做家务的单调沉闷。
《想乐》是作家杨照为香港《明报》副刊所写的古典乐专栏文章集合而成,以音乐形式分类,介绍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些经典杰作,既包括为大众所熟悉的古典音乐入门或必听曲目,也有不那么有名,但独具风格的作品。一部介绍古典音乐经典曲目的书,可能会像古典音乐本身一样让人觉得有距离,会让人心生疑虑:能看懂吗?就像人们提到古典音乐时总会有的“听不懂”的顾虑。
这种顾虑大可不必有,就拿我这个音乐门外汉来说,乐曲的形式、调性、结构、技法等理论大可不必关注,正如书的副标题:“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想乐》这本书的内容更多聚集在这些经典古典音乐背后的故事:作曲家所处的时代、乐曲的创作环境、作曲家本人的际遇、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思想脉络等等。这就使得此书更像一本故事书,讲述作曲家和他的作品之间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绝不是为了满足大众好奇心而去探究的八卦或传闻,所有的故事都围绕乐曲本身,将音乐放回到当时的时代与人文,思考乐曲诞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作曲家从他的音乐向世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杨照是历史系出身,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他是“透过历史听音乐”,这样音乐便有了思想的印记,从而闪耀出不同的光芒。这种借由知识和思考介入的“听”音乐方式,是杨照感受音乐的方式,他说:“用心、用身体主观感受音乐的经验,很难转手给别人;相对地,用大脑思考过的材料,或许比较有机会可以提供作别人听音乐时的参考,增加从音乐中找到意义的机会,也就是增加‘听懂’音乐的机会。”
所以,可以说,这本书会帮助那些对古典音乐感兴趣,却又苦恼“听不懂”的人“听懂”古典乐。
但回过头来说古典音乐真的需要“听懂”吗?或者说,“听懂”有标准吗?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有了答案,那就是:古典音乐和其它诸如哲学、美术、科学一样,是有门槛的,如果接受了恰当的音乐教育,有着足够充分的知识准备,你会更容易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或者说更容易被音乐所感染,从而获得更多层次以及更为宽广深入的欣赏体验。
然而,听懂音乐却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或方法。对于音乐这门抽象艺术,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独特经验的感受,如果说有唯一的标准,恐怕就是被音乐所触动吧!
想到那部著名电影《肖恩克的救赎》中的片断:被陷害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无意间在监狱的播音室发现了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歌剧唱片,于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播放了一段其中的女高音片断,他将播音室的门反锁,悠然将双手背在脑后,沉浸在美妙的咏叹调中,全然不顾在外面疯狂砸门的监狱长,他甚至将声音调大,只为片刻的欢愉,丝毫不在乎即将来到的残酷惩罚。而监狱操场上所有的犯人,都停下了手头的活计,仰头望向操场上空的喇叭,屏息静听,摩根.费里曼饰演的狱友话外音回忆道:“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得让你心痛。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在音乐中听到人生,听到人生的渴望,我想,这便是所谓的“听懂”音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