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家过年。热气腾腾的厨房,母亲忙碌的身影,从年前忙到年后,炸肉丸,炸响铃,做米糖,做撒,似乎过年用的所有的点心食材,都是母亲做的。过年一定是要穿新衣服的,大人小孩都是,年前买新衣服也是赶集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年三十穿上新衣服,鞋子舍不得踩地,就穿着鞋子睡觉。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的灯要全部打开,等到十二点,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瞬间点亮夜空,火树银花亮如白昼。等等一些加在一起,就是过年的仪式感。
长大了,回家过年。那时候,车很忙,也很满,放假回家常常买不到票,买个站票,一站就是一宿。合肥到永康,火车要12个小时,还常常晚点,杭州去永康,汽车至少要三个半小时,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买的烟酒土特产,回家就怕不及待的往外掏,四处寒暄。回来总要聚会,大家都回来了,聚会也都到的比较齐,过年就像约定俗成的默契,大家按时间协同,向同一个地点靠拢,聊聊过去的臭事,也吹吹新近的牛逼。回家的过程,就是过年的仪式感。
再后来,过年回家变得难得。交通变得方便了,过年回家反而少了,大家都说年味淡了。业内的兄弟,值班的值班,留守的留守,难得回家过年自是不必说。这几年受疫情影响,也突然就在几个不同的城市过年,平常一样吃个饭,喝个酒,就算过年了,不过好在父母都陪在身边。今年过年,在自己的新家过年,年岁渐涨,突然明白,所谓潇洒也好,任性也罢,底气并不是来源于金钱、人脉、能力,而是父母,是家,是那个你来且可以随时回去的地方,因为这是迷茫、未知的生活中,唯一确定的停靠点。
如今,我为人父,那一棋长大后对于过年仪式感的记忆是什么呢?那就学着去做一点有仪式感的事,是很麻烦,也有些手忙脚乱,不停远程打电话跟母亲请教确认,虽然简单,过程也有些忙乱,也算完成了,是传统,也是传承,变成记忆刻在脑子里,记得,那就是根所在的地方。
来,一起拜拜吧,大家新年好,好运常在,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工作顺利,万事可期[呲牙]